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
共 3166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0:05
历史沿革
商洛崖墓群中,发现汉代“永和”年号题记(125~144年),可判断这些崖墓的年代最早约为东汉晚期,并历经两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仍有修建。
1988年,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商洛崖墓群。
2003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商洛市博物馆共同对商洛崖墓进行田野调查。
2006年元旦前夕,商洛崖墓考古科研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2008年8月,为推进商洛崖墓的研究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商洛博物馆在商南县富水王家庄这一区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调查和为期60天的考古发掘。
2021年1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家对凤冠石窟进行了专项勘察调研,认定其为“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最大的石窟群”。凤冠山石窟群隶属商洛崖墓群,但当初的定性是崖墓,实则为石窟。
遗址特点
考古人员对100多座崖墓实地勘察后发现,商洛崖墓群大体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砖室墓和异型墓等6大类型。有的崖墓利用不规则的天然崖洞和自然裂隙在洞中或裂隙中架设木杠或在岩体上凿出圆孔楔入木桩来搁置棺木,多位于险峻之处,类似于四川宜宾发现的悬棺。
主要建筑
凤冠山石窟
富水王家庄汉墓(崖墓)
富水王家庄汉墓(崖墓),在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30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墓50余座,清理盗掘残墓4座,发掘16座,发掘面积220余平方米,出土陶、铜铁各类随器物计百余件。墓葬形制可分四种类型:一为竖穴石坑墓、二为竖穴石坑砖室墓、三为崖洞砖室墓、四为崖墓。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看,竖穴石坑墓的时代为西汉晚期,崖墓时代为东汉早期偏晚,竖穴石坑砖室墓和崖洞砖室墓时代比较接近,推测时代应为东汉中期以后。这样四种不同类型的墓葬交错在一起,而且都采取凿山为穴这一方式,同时还存在时代早晚的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应该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而这种内在的联系,对于认识和探索商洛和陕西南部崖墓的起源与传播、演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遗存
综述
商南县富水镇崖墓发现的年号砖
商洛崖墓群出土了汉代釉陶壶、釉陶鼎、陶灶、陶仓、陶釜、陶罐、铜车轴、铜盆、车軎、铜盆、“五铢”钱等随葬品。文物遗存还有记录墓主人姓名、年号的题记,利用原岩雕成的石棺床、壁画、人面兽头等装饰,以及原岩加工而成的水井、灶、厕所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附属设施。考古人员在商南县富水镇的4座崖洞砖室墓中发现有“元凤元年”(前80年)“建武中元二年”(57年)等模印纪年的年号砖。砖上刻有龙纹、虎纹和几何图案。
汉代陶灶
汉代陶灶
2008年,汉代陶灶出土于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汉墓(汉代崖墓),国家三级文物。重2.94公斤,灶长35厘米,宽15.5厘米,高11厘米。泥质灰陶,长方形,做工精细,纹饰清晰。灶上的图案为模印而成,和汉代画像砖上的纹饰做工一样均呈浅浮雕。灶体中空,灶台面上有三个灶眼,其中一灶眼上置有连体釜,板面模印双人跪坐烧烤宴饮图案;后挡板上饰环纹、鱼形图案。
汉代釉陶壶
汉代釉陶壶
汉代釉陶壶为黄色釉陶壶。2008年,出土于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汉墓。重5.765公斤,口径16.5厘米,高10厘米,泥质红陶,通体施黄釉。侈口,平沿,高领,长径,鼓腹,圈足,肩部与腹部间饰三道凸弦纹,两侧模印铺首衔环;上承博山炉式盖,出土时翻倒于釉陶壶近旁。
历史文化
崖墓
崖墓是东汉时期(25年~220年)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葬,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于河流两岸的陡坡峭壁上当地人称之为“跑匪洞”“巴人洞”。崖墓与悬棺一样,历来是中国考古界研究墓葬文化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商洛境内的崖墓的建造年代、性质、功用等众说纷纭。2003年,陕西省文物局和商洛市文物考古部门将石室文化遗存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并进行全面考察研究。
研究价值
商洛崖墓群发掘将推动陕西南部至中国西南地区地域文化演变及丧葬习俗的研究。
保护措施
商洛崖墓群遗址碑
2013年5月,商洛崖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商洛崖墓群,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镇安县、祚水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商洛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商洛崖墓群(富水王家庄村),路程约11.4千米,用时约1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