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堂
水神堂
共 2526字,需浏览 6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清乾隆年间续建文昌阁。
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维修灵应宝塔。
解放前水神堂几经破坏,“文革”中又遭厄运,壁画均被泥抹。
1983 年 5 月广灵县政府公布水神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水神堂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水神堂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名单。
布局特点
山上建有亭殿阁塔,山下草木丛生。“九江圣母祠”和“观音庵”是水神堂的建筑主体,配有东西观赏厅和龙虎廊,院内建有四丈多高的七级砖塔。东北角有一阁,登梯而上便是一个六角楼亭。从正南门入,殿宇轩昂,画栋雕梁。塔上铃声清远,松间鸟鸣上下。左右厢房造形别致,两侧拱门更觉深幽。若从后门而入,则屋宇随山势而形异,幽径绕殿堂而回环,使人宛登仙境,似入蓬莱。
寺院建筑
山门
水神堂山门面南,为建筑群中轴线始端,单檐硬山式,深6.1米,广8.25米,明柱托檐,山墙砖砌。原有清代知县朱休度书“小方壶”竖匾,寓意此地可与海上仙境“三岛”之一的方丈(即方壶)媲美。中轴线北端开有后门。
钟楼
山门东侧为钟楼,上悬明嘉靖五年(1526)所铸铁钟。西侧为鼓楼,今置鼓为西宜兴村捐赠。钟、鼓楼下俱有砖劵小门,内外相通。两楼均深4.5米,广2.45米。山门前蹲着一对石狮,石狮移自涧西村,造型古朴,风格别致。
大殿
殿内中隔留门,前后可通。面北为观音殿,供奉三大士。旧志所云石井奇观,斯时已因掉进小孩而填毁。
既有“丰水神祠”、“水神堂”之称,又有“大士庵”、“大士阁”之谓,其缘由无疑是因为两殿合建。两殿塑像为近新塑,同时置本县雕塑厂汉白玉造像数尊和购自民间的散存古物数百件,以供观瞻。
龙虎廊
钟鼓楼侧后,朝外各建廊厅,分属八角形之一边。廊厅内外中隔,表里分徊,并留通门。东廊深2.23米,广14.2米,壁绘九龙;西廊深4米,广13.45米,壁绘五虎。原绘图样无存,现貌系近年重修时新绘。
文昌阁
位于正殿东侧,碑载系全县文人捐建,成创于清嘉庆元年(1796),原祀梓童。阁体为双层四角攒尖楼阁式全木结构,系广灵仅存的古代木构建筑。其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均6.4米。构架精巧,造型轻盈。底层正面,画栋飞檐,爽廊稍阔。入内转过屏窗,有木梯可通上层。上层四柱双梁,尖顶飞檐;正东开门,三面临窗;外环围廊,木栏相护。新制牌匾数面,复刻傅山手书一联高悬,使之更添风韵。
百工社
位于圣母殿西侧,单檐硬山式,深7.57米,广8.33米。原为三教九流祭祀师祖之所在,故塑像为老子、与孔子,道工儒三家,和衷共济,颇有风趣。原塑像已毁,重塑神像,并修复壁画,但正面壁画未能保护下来。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清代手工业和人民生活状况。于本县来说,属于形象史料,弥足珍贵。旧时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五月初七日,各行工匠至此聚会祭。
灵应宝塔
塔体保存较好,仿木结构,呈六角形锥体,自下而上,逐层减缩。造型平稳端庄,玲珑俊逸。通体砖雕,精巧朴实。第一、二层环以风格样式各异的砖雕隔扇假门,三至五层为半圆形砖劵空心门具有减轻风力摧推的作用。第六层空心门内,藏有阴刻砖碑,碑高36厘米,宽15.8厘米,厚4.7厘米,座高6厘米。正中“灵应宝塔”4字,右刻“大清二十五年七月重修”,与塔身第三层假门之刻记相符;左刻“经理:复全店、至诚号、裕亨店。泥工:白鄂、李盛”。塔身各角柱为砖制,上置平板枋,拦额。塔檐环以三踩斗拱,不施昂。出翘上承耍头,配置平身科四攒,角科各一攒。各层斗拱经上雕椽飞、莲檐等。转角为木制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首端装砖制套兽,下坠铁制风铃。仿木结构的灵应宝塔是水神堂建筑群的精粹,被推为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
泉水断流
2014年7月10日左右,水神堂景区湖水迅速枯竭,几天内即干涸见底。
即使遇到干旱年份,水神堂依然水波荡漾,冬天也是雾气缭绕。在广灵,水神堂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记忆。突然断流,让人无法接受。网友“齐华”拍摄的照片显示,水神堂壶泉龙口断流,环形湖泊裸露湖底,湖岸边退水痕迹明显。昔日湖泊环绕水神堂古建筑的风貌不再。
广灵县水务局正组织专家勘查、分析断流原因。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8:00—18:00
地址:县城南0.5公里处
自驾路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