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墓

共 189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5

历史沿革

明万历五年四月三日(1577年4月20日),谭纶卒于京师。
明万历七年(1579年),明神宗御制下葬祭文,葬于今址。
清朝年间,谭纶墓被盗,由谭氏家族集资修复。
民国年间,谭纶墓再次被盗,由谭氏家族集资修复。
1957年,宜黄县人民政府对谭纶墓进行维修。
文革时期,谭纶墓遭到严重破坏,文物悉数被毁。
1982年12月,谭纶墓被盗,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1983年—1985年,谭纶墓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83年,谭纶墓主墓被发现有多个盗洞,墓前两尊石雕被盗。
1984年,江西省文化厅拨款维修谭纶墓。
1988年,江西省文化厅重修谭纶墓。
1990年,江西省财政厅和江西省文化厅追加谭纶墓的维修经费。
2002年,宜黄县人民政府对谭纶墓进行整修。
2003年,谭纶墓整修工程完工。
2011年,谭纶墓墓顶石被盗。
谭纶墓

建筑格局

谭纶墓总平面
谭纶墓坐北朝南,由门楼、祭道、石牌坊、神道、墓体五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墓地建筑延续400米左右。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主词条: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江西抚州宜黄谭坊人,明朝抗倭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谭伦戎马一生,为保卫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历事三朝,南征北战,成马生涯几十年,主持兵事近三十年,不仅骁勇善战,威震沙场,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抗倭戍边屡建奇功,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爱戴。,陈其可、等一大批战将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
谭纶不仅注重兵事、政治,而且精通曲律,喜爱伎艺。他在台州任职期间,对当时流行中国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颇加赏识。谭纶任浙江台州知府回乡时,带回海盐腔戏班,教习本地艺人,并将弋阳腔融人其中,形成“宜黄腔”。为宜黄戏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关诗文

《谒谭纶墓》
一夜北风天地寒,雪披村野谒墓来。银屏耀眼凭山挂,素锦凝香掩陵台。
蓟门雉堞千秋业,铜柱勋名百世传。放怀乾坤思谭公,黎元长吊哭雄才。
《瞻谭纶墓》李青山
相伴游胜地,瞻拜入仙乡。轻言畏梦醒,足收恐尘扬。
飞花忽无色,烈日也敛光。将军似古柏,声名日月长。

传说轶事

传说,谭纶死后,皇上下旨造了十八个金头。为了纪念他的战绩,便准备把其义的金头葬在二都一带。葬在哪处合适呢?当时皇上派人问地仙,地仙说:“二都的石巩寺有十八个景致,如果葬在那里,以后朝中便会出十八个学士陪帝王!”于是皇帝便派钦差到二都石巩寺观风水了。石巩寺当家和尚知钦差来看风水,想到石巩寺的前途,便暗地里给了两斗瓜子金给钦差,并对钦差说:“如果葬在这儿,只有十八个罗汉伴观音,并无十八个学士陪帝王!钦差当下收了瓜子金,在帘前狮儿山脚下选了一块地方当墓址。

文物价值

谭纶墓是明代墓葬规制的典型例证,体现了墓葬的时代特征。墓葬倚山坐岭,墓高门低,气势宏伟,尽管墓园建筑均已倒塌无存,但主要建筑基址留存下来,仍可见其原有布局。
谭纶墓是建筑与人文、自然最观完美结合的典范,其选址布局是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的反映。墓园四周以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墓葬后部的自然山脉作为墓葬的依托,两侧山体作为环护,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葬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

文物保护

1958年,谭纶墓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谭纶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谭纶墓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

开放时间

暂不开放

交通线路

乘坐宜黄公交1路至谭纶墓站下车,即可到达谭纶墓。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