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东大寺

天祝东大寺

共 167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52

历史沿革

天祝东大寺始建于明四十七年(1619年)。
清康熙年间,路经此地,曾任该寺法台。寺内存有仓央嘉措用过的法器等文物。二世嘉木样大师也到过该寺讲经传法。
八年(1828年),重建天祝东大寺,修建了鲁迦堪布囊欠,先后建有哲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医学院四大学院,经堂3座、佛堂99间、僧宅545间,僧侣逾千人,成为天祝当时仅次于天堂寺的第二大寺院。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建天祝东大寺。
清同治年间,东大寺遭到战火毁坏,寺内所藏珍贵文物大部分毁于战火,少量散失于民间。自此之后,东大寺逐渐走向衰落。
根据《天祝藏传佛教寺院概况》记载,20世纪40年代末,寺院尚藏有北京版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以及金粉书写的《陀罗尼集》等多种经卷。清雍正皇帝还曾赐予东大寺一套汉文《甘珠尔》和《丹珠尔》。寺内藏有金、银、铜各种佛像,以及法器、灯器、水壶、供器,还藏有用金线、银线、丝线制作的各种唐卡以及玉印、文书等贵重文物。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是藏传佛教经律论总集,为世界知名的藏文佛教丛书。藏文大藏经的编订从时期开始,至时代,历经800多年方告完成。
天祝东大寺
20世纪80年代初,东大寺重新开放。

建筑格局

天祝东大寺
天祝东大寺北靠莽格勒大山、南朝普贯照山,四面环山、坐北朝南,建筑总体布局为左、中、右三路,又分前、中、后院,现存鲁家堪布囊欠等15座单体建筑,集汉、藏建筑特色于一身,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体现了汉藏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中路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左右耳房、前院左右厢房、过厅楼、后院左右厢房及大经堂等9座建筑;右路沿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望河楼、囊欠及前后院左右厢房等5座建筑。
天祝东大寺
东大寺前院有两层楼,面阔五间。中院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房为大经堂,大经堂是东大寺的主体建筑,依山而建,与过亭相对,其东西两侧为厢房。二层阁楼样式,内部上下贯通,面宽5间,进深3架,硬山顶。上下楼左右边间包砌外廊,留侧门,内设楼梯。殿内中央现供奉新塑三世佛,西面为四臂观音,东面为大威德金刚和吉祥度母。东西两壁绘“西游记”壁画。壁画依《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插图绘制,东壁绘73个情节,西壁绘121个情节,共计194个情节。脊檩有“道光二十年”墨书题记,壁画应为道光二十年或之后几年内的作品。后院为活佛寝室。

文物遗存

壁画
东大寺大经堂内东壁《西游记》壁画
东大寺正殿大经堂两侧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全本壁画。壁画以明代《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插图为蓝本,采用传统国画技法,描绘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历程。水帘洞、大闹天宫、高老庄、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众多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通过绘画展现。通过云、水、山、石等自然景物分隔,不同情节整体上呈散点式分布,自由、协调地构成整幅画面。一般认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绘制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70多年历史。也有一种说法是壁画绘制时间比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成书还要早。《西游记》壁画分为东壁和西壁两个部分,共绘有194幅单幅画面,是中国西北地区已发现最完整的《西游记》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价值

天祝东大寺
东大寺是天祝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建筑群,建筑采用汉式建筑风格,并与藏传佛教坛城整体布局相结合,建筑布局及结构独特,兼具民居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天祝东大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天祝东大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大寺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天祝东大寺,路程约14千米,用时约30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