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城古城

共 2892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2:12

历史沿革

四郎城古城
1998年7月,内蒙古草原地带文物于部考古培训班全体学员对正蓝旗四郎城古城进行了地面调查测绘。对城墙、城内遗迹等进行调查,基本弄清了城址内遗迹的布局情况。

遗址特点

综述
四郎城古城城址分内、外两城。
外城
四郎城古城
四郎城古城外城平面呈方形,方向75°。城墙四面均有马面,四角建有角楼。除北城墙外,其余三面正中开城门。城墙,东西长1100米,南北长1165米。北城墙残高3~5米,基宽6~8米。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层厚12~15厘米,夯层平整,坚硬结实,土色灰黄,内含草根,个别地段暴露残砖碎瓦、瓷片等。
马面,数量不一,其中东墙、南墙各13、西墙15、北墙16,总计57个。因风蚀严重,表面呈圆丘状,间距35~130米不等。大小不一,大者突出墙面14米,宽15米,高出墙面5米;小者突出墙面仅8米,宽7米,高出墙面1.5米。均系夯筑层厚14~16厘米。
角楼,位于城墙之四角,西北角楼仅存残基,露出石砌基址。西南角楼破坏贻尽。东南角楼整体呈不规则长方形,突出墙面10米,现高出墙体1~1.1米,夯层厚度与马面同。土质细腻,灰褐色,内含草根。东北角楼呈圆丘状,突出墙面6.2~6.8米。土质较坚硬,土色灰黄,内含草根。
城门,除北城墙外,其余三门位于城墙正中,外加瓮城,平面呈马蹄形。东门宽15米,瓮城最大直径51米,突出城门22米。西城门宽12米,瓮城已全部被毁。南城门宽10米,突出城门25米,地表散布有布纹板瓦残片。
内城
四郎城古城内城位于外城东北角,东北两墙借用外城东、北墙体,平面呈正方形,周长1146米,仅南墙中部开门。城墙西、南两面有护城河围绕。
城墙,东西长285米,南北长288米。西墙残高3~5米,基宽6米左右,夯筑,夯层厚约15米。土质坚硬,土色灰褐,夹杂草根、炭黑土等。
城门,位于南墙中部,宽10米。
护城河,距城墙20米左右,总长613米。河道剖面呈梯形,上口宽10米,底宽8米,深1.7米。东西段护城河正对城门处有条通道,宽12米。推测原护城河上应有小桥通往城内。
遗迹
四郎城古城城内遗迹保存较好。
街道,1处,正对东城门,东西向,长125米。宽15米。
院落基址,2处,编号I、Il。I号院落基址位于城的中轴线上,距北城墙216米,东西向,平面呈长方形,长43米、宽30米。北墙中段暴露一柱础石,为边长70厘米的灰白色砂岩制成。院落的西墙、北墙较清楚,东、南墙不清楚。西院墙长110米,距房址20米;北院墙长81米,距房址17米,院落内地表散布有灰色砖、瓦等建筑构件。Il号院落基址位于内城西部,北墙距城北墙125米,西25米即为内城西墙。院落东北——西南向,平面是长方形,长19米,宽14米,东南角有院门,宽1.5米。其内房基址长10米,宽8米,高0.5米。房址东南角有圆形灶坑,直径0.8米,内有砖和黑炭土。
四郎城古城平面图
建筑基址,共10处,分布在外城中轴线和东南部,编号为1~10号。1号,位于外城西南部,是城中最大、最高的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0、东西宽30米,高1~1.5米。地表散布有石片、残砖碎瓦、白瓷片及酱釉牛腿瓶残片等;2号,位于1号南40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6米、东西宽28米,高1米左右。地表暴露有残砖、瓦片及大量碎石片,并采集有咸平通宝”一枚;3号,位于2号南28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长18米、宽10米、高0.5米。地表遗物较少;4号,位于3号南25米,毁坏较严重,平面形状略呈方形,边长约15米;5号,西15米即为4号基址,平面长方形,东西向,长32米、宽25米,高1米左右。地表散布有残砖、碎瓦片等;6号,位于中轴线上,距南门440米。平面呈凸字形,突出部分应为台阶。台阶长、宽均为13米。基址南北长28米,东西宽25米,高2~3米。基址地表除散布有砖、瓦外还有瓷片、琉璃瓦等;7号,东距6号基址20米,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12米,高2米;8号,位于7号基址南5米,东西向。平面呈长方形,长16米,宽14米。北墙暴露石砌墙基,宽0.55米。地表散布有砖瓦、石块等;9号,位于中轴线上,距北城墙35米,东西向。平面呈长方形,长20米,宽11米。地表散布有灰色板瓦;10号,位于9号台基南105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长25米、宽15米。地表散布有大量板瓦碎片及少量碎砖等。

文物遗存

综述
四郎城古城出土文物图
四郎城古城内散布着大量残砖碎瓦,瓦背为素面反面布纹,砖多是灰色素面,有少量沟纹砖。古城内曾出土过粗瓷双耳罐铁斧及定窑、钧窑瓷片。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有砖、瓦、建筑构件。砖皆青灰色,质地坚硬;瓦当,圆形,表面微隆起,宽缘,内印花瓣纹;简瓦,子母口,方头,截面半圆形,厚2.2厘米、宽14厘米。建筑构件多为大型建筑屋顶构件,还有少量的绿釉琉璃构件,皆因残损严重,形状及用途不详。此外,在9号基址上保存有一柱础石,长7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
陶器
陶器数量较少。多为泥质灰陶,制法皆为轮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纹饰多为素面,在盆的上腹部分作瓦棱纹,器物的表面多横向压光。地表采集的遗物中完整或可复原的较少,多残破严重,可辩认的器型仅有盆类。
瓷器
瓷器数量较多,釉色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另外,还有少量的黑釉、茶绿釉等。器型主要有:瓮、瓶、罐、盆、碗、盘等。
石器
外城南墙有大型的石碾和石白。石碾,平面扇形,中间有一道凹槽。长118厘米,宽40厘米,槽深23厘米;石白:基本星方形,一边略残,直口,圆唇,浅腹,平底,内底呈尖底。石质坚硬,内壁光滑,外壁凿有沟纹。口径30厘米,高21厘米。

历史文化

四郎城名字由来
“四郎城”又叫“侍郎城”,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重要范围,也是北方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汇融通的重镇。由于地处乌桓游牧故地,作为金王朝抗击蒙古骑兵南下的重要城市,“四郎城”又被称为“桓州城”。“桓州城”有旧城和新城之别,“四郎城”所处的位置,就在“古桓州城”的新城,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蒙元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百姓逐渐习惯于称其为“四郎城”。这源于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北宋与辽国交战过程中,北宋将领杨四郎被俘后,辽国肖太后把他招为驸马,给他修建了城池,并以“杨四郎”命名,称之为“四郎城”。

研究价值

四郎城古城保存较好,是研究金代政治设施的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四郎城古城遗址碑
2013年5月3日,四郎城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四郎城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北2千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政府开车前往四郎城古城,路程约7.2千米,用时约14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