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3 03:02

地名由来:据《建川朱氏宗谱》载,宋时称建川,始分菜鳞桥、下花园、张宅、太平庄等小村,后人口繁衍,民宅发展接连为一村,遂名新建。

2022年1月,新建镇被认定为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2021年12月,浙江省民政厅认定新建镇为浙江省革命老区乡镇(街道)。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新建镇榜上有名。

2021年5月,新建镇被列入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县域副中心型)。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新建镇榜上有名。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新建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014年7月,新建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新建镇地处缙云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俗称缙云“西乡”,是钱塘江水系婺江支流的发源地之一,东紧靠330国道与新碧农管处乡接壤,南与莲都区双溪镇和本县七里乡相连,西与武义县交界,北与永康市西城街道办事处为邻。在200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新川乡、双川乡并入新建镇,全镇现有总面积21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新建村,分为新一、新二、新三、新四、新五、新六6个村。新建镇交通发达,金丽温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总长度10多公里,通往丽水、武义道路方便,岩沿至新建一级公路建设正在规划当中。

人文概况。新建镇总人口7.1203万,辖8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9个党支部,2883名党员。新建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唐时期就有人居住,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现有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河阳古民居,属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缙云仙都旅游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2009年古民居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门票收入12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05万元。在2009年的7月份,缙云县编委已经下发文件要求成立缙云县河阳古民居保护开发管理处,接下来我们将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力量搞好本镇旅游业的深度开发。

经济发展。新建镇历来是全县的重点产粮区,新建麻鸭闻名全国,长年外出从事养殖业就有1.5万多人,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麻鸭之乡”称号,粮食、香菇、畜禽、蔬菜是农业上的四大支柱产业。新建工业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其主导产品有电动滑板车、摩托车配件、纺织品、灯管、电子元件等。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以建设“工业发展强镇、生态绿色强镇、旅游休闲强镇、商贸集聚强镇、社会和谐强镇”的五强新建为目标,力争在全县“一主一副多点”的发展战略中率先崛起,通过积极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加快构建和谐新建。

河阳古民居

河阳村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缙云县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新建镇。公元933年,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而定居缙云,因其原籍河南信阳,故取名“河阳”。河阳村历史文化

河阳古镇

河阳村位于浙中的缙云县,地处于瓯婺台要冲,距金温高速公路出口6公里。全村现有农户956户,农业人口3021人,土地总面积6500亩,其中耕地1460亩。历代以来,由于交通阻塞,经济相对滞后,

雪峰村革命历史展示馆

雪峰村位于缙云西部最高峰——雪峰山下,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早在1930年,雪峰山区贫苦农民揭竿而起,建立了“永康工农军雪峰山游击队”,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打击封建地主反动势力

河阳村乡土建筑

时代:明至清地址: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该建筑群为朱氏血缘村落建筑群。河阳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西长约730米,南北宽约500,面积约0.4平方公里,始建于五代,元代规划重建。

双港桥贞节坊石刻

双港桥贞节坊石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新建镇双港桥村西50米。刻在七星宫后山西麓山嘴岩石上,为四柱三间五楼重檐牌坊式样。用半浮雕。宽3.70米,

历史沿革:

据传原名下洪,原址在今溪南前畈。

唐仪凤二年(667)因毁于洪水而迁后畈(今址)。

据《建川朱氏宗谱》载,宋时称建川,始分菜鳞桥、下花园、张宅、太平庄等小村,后人口繁衍,民宅发展接连为一村,遂名新建。

解放初分新建镇、河阳、凝碧、槐川、新东、正等、双桥一镇6乡名。

1956年河阳、凝碧二乡合并各取一字为碧河乡;槐川、新东合并为东川乡;正等、双桥(含小筠,今属七里乡)合并为溪南乡。

1958年秋称卫星人民公社,1958年末称新建人民公社,分新建、碧河、东川、溪南管理区。

1961年改管理区为公社,分新建、碧河、东川、溪南公社。

1980年原小筠从溪南析出单独置公社。

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分新建(1985年复为建制镇)、碧河、东川、溪南乡,属新建区。

1992年5月,一镇三乡合并为新建镇。

200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新川乡、双川乡并入,组成新建镇至今。

该地名使用起,历史沿用至今。

浏览 1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