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答疑:35岁瓶颈怎么破、如何转培训师、怎么建立解决问题的套路
共 4615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1-12-23 23:21
昨晚职业复盘训练营01期第1次答疑,有三个大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1.作为一个过了35岁的研发工程师,感觉现在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想转型做技术管理,又担心没有管理经验被拒绝,有什么好的发展建议吗?
2.作为一个参加工作6-7年的人,『每个行业大概干了1-2年』想转型成为培训师,有什么好的入门方法吗?
3.在之前的工作中一直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近半年发现抄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开始学习一些理论的东西,可在不断地看偏理论方面的资料同时,发现自己不会的越来越多,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理论其实也是类似的,不知道怎么能把这些分散的东西,给系统整理出来,好解决遇到的问题。
我把这几个问题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作为一个过了35岁的研发工程师,感觉现在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想转型做技术管理,又担心没有管理经验被拒绝,有什么好的发展建议吗?
对研发工程师来讲,年龄的确是不友好的,到了35岁这个年龄,到市场上去找机会的话,就会碰到年龄歧视或者年龄障碍这样的问题。
想要持续发展下去,有四个点要考虑。
1、选好平台
要选择中大型平台,或者是在某个行业里有成熟产品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本身会比较稳一些。我们个人在稳定发展的平台上,职业发展相对也就会稳定。
这一点,我们打个比方就明白了,人、公司、市场的关系,就像人、船、大海的关系。人要想平稳度海,就要借助平稳的大船,或者比较先进的小船。
2、确认自己的优势
到35岁这个年龄,应该已经在某个方面建立优势了,就是说,你擅长又比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是你的优势。
回到职业罗盘上来,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力和资源这两个要素下面。沿着这两个要素往下分,到方面,就有很多细分的点了,比如专业理论上有优势吗?专业技能上有优势吗?(说到专业技能,管理其实也可以是专业能力)项目经验上有优势吗?人际关系上有优势吗?成果上有优势吗?品牌上有优势吗?
就工作来讲,35岁以后,我们是要围绕着自己的优势来发展的。
你可以看看,自己过去有没有建立优势。如果没有,那就要找找看了。
找到了优势,再来讲是走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可能会更合适。如果你优势在专业能力方面,那继续技术路线可能更好。如果你发现优势中包括通用能力这块,比如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等,那走管理路线没问题。
具体到你自己,要结合你的情况来看。
3、提升人际技能
把人际技能这个单独提出来说,是因为对研发人员来讲,工作的前五年、前八年或者前十年,都可以主攻专业技能,靠专业能力打天下。
但过了八年、十年,到30岁或者35岁往上,你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特别重要,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寸步难行了。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你前面发展专业能力,积累项目经验,到这个年龄,应该是骨干了,要带人、带项目了,需要更好的人际技能。二是,你到了年富力强、更能出成果的时候,要做更复杂的事情了,要掌控更复杂的项目了,而更复杂的项目,参与的人就更多,利益相关方就会更多,就需要更好的人际技能,不然你调动不起来各方面的人,就玩不转。
你可能会说,我不做复杂项目不行吗,当然不行了,你都做简单的项目,简单的项目年轻人也能做啊,那你跟年轻人比就毫无优势呀,你哪拼得过他们呀。
所以到一定年龄,就要努力提升人际技能,构建又广泛又深入的人际关系。有人际关系作为基础,不管是做项目、转换工作,都会比较顺利。
4、提升思维层次
研发工程师刚工作那几年,一般是做具体任务,是工具人,完成上司或者主管分派好的任务。这时候拼的就是年轻、就是体力化劳动。
等你年龄大点,就会发现这种事情不可持续,像你35岁了,有家庭有孩子了,身上角色多了,孩子需要你,另一半需要你,你精力就分散了,用于工作的那部分,就不多了,所以你自然就没法在精力这个层面和年轻人拼。
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在这个领域发展,你拼什么?能拼的就是思维,你得提升思维层次。
你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系统,你就能完胜那些陷在具体任务里、没时间思考的工具人。
举个例子,12月20号,西安因为全员核酸,一码通崩溃了,刷新不出来了。假设这个问题交给两个人来解决,一个是刚工作的研发工程师,一个是工作了十年,就像你这个年龄的工程师,那你分析问题时,能不能比刚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想得更系统、更全面,就很关键。
如果那个年轻的工程师可以想到网络问题、DNS问题、并发处理能力问题,你除此之外,还能想到什么?如果你想不到,那你相比那个年轻的工程师,就没有优势呀。
所以,想要持续发展,就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框架、工具,对标更高的标准,有意抓住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匹配得上年龄。
以上,就是我所想到的四点,选择平台、明确个人优势、提升人际技能、提升思维层次,它们可以让我们无惧年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为一个参加工作6-7年的人,『每个行业大概干了1-2年』想转型成为培训师,有什么好的入门方法吗?
说到培训师,得先说培训主题。就是说,你作为培训师,你一定是要讲某个主题的课的。比如有的人讲领导力,有的人讲沟通,有的人讲Java开发,有的人讲人力资源管理,有的人讲销售技巧,有的人讲时间管理。我的好朋友邹小强老师,就讲时间管理。
那培训主题,其实可以分为专业主题和通用主题。回到我们的职业罗盘上来,我们将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那专业主题一般就是指针对专业能力的培训主题,通用主题一般就是针对通用能力的培训主题。
比如Java开发、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敏捷开发,这都是专业主题。
比如商务演讲、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结构思考力、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些都是通用主题。
要转型成为培训师,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培训主题。
不同的培训主题,有不同的成长路径。
专业主题,有两条典型的成长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先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资深人士或者专家,然后转向培训。
比如我原来是在软件开发这块,在Qt应用开发方面,成了专家,就有各种培训咨询机构邀请我去给客户讲课。比如有的人在供应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就有人请他讲供应链的课程。
第二种路径是,加入培训机构,针对小白做专业主题的入门培训。
比如很多IT类的培训机构,培训老师都没怎么做过实际项目,甚至是从自家培训机构毕业,学得比较好,然后留校了。
做小白的入门培训,你只要学得早、学得快就行了。
通用主题,也有条典型的成长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先在大企业里面做培训,成为培训师。
比如你在500强企业,负责培训,就做团队管理、有效沟通这样的通用主题培训,那久而久之,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培训师,可以继续在企业里做,也可以出来做通用主题的培训。
第二种路径是,学一门通用主题的版权课程,抱一个大腿。
比如你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学习情境领导力,学习可复制的领导力,那你学好了,多练练,就有了讲课的基本能力。
然后你就要抱大腿,融入圈子,因为学课的人很多,讲课的机会有限,抱得住大腿,才能获得机会。
说完路径,说回到你身上。对你来讲,你是各个行业都干了一两年,专业积累应该是都不够的,所以专业主题的培训就先别想了,多考虑通用主题的培训。
那要成为通用主题的培训师,你就可以从两条路径中选一条,看看是先进入大企业做内训,还是业余时间去学一门通用类的版权课,抱一个大腿。
这个就要看你的实际情况了。
在之前的工作中一直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近半年发现抄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开始学习一些理论的东西,可在不断地看偏理论方面的资料同时,发现自己不会的越来越多,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理论其实也是类似的,不知道怎么能把这些分散的东西,给系统整理出来,好解决遇到的问题
我之前也是软件开发工程师,我们是同行。
其实学习的东西越多,发现不会的越来越多,这本身是自然的现象,因为你知道的多了,你的认知半径扩大了,圆周变大了,接触的未知也就越多了。所以这点先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的,而且是很好的现象,说明自己在不断扩大舒适区,在进步的过程中。
然后我们来说类似理论比较多这个问题,这也是正常的。一个领域内的理论,是有限的,但写这些理论的人,是很多的,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写,于是你就看到了很多和个人经验、特定情境结合的知识、框架等,看着它们比较相似,很正常。
那对我们来讲,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怎么用它们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呢?
有一种来自日本剑道的学习方法,叫“守破离”。
守指的是,接触一种新方法新框架,你先按人家的规范来,照做,多多练习,多多照做,直到做好。
破指的是,突破你所用方法的规范,可以做一些小的改动、重组、优化。破的起点,可以从你的具体情境出发,做一些定制性的变化。
离指的是,理解你所用方法的内核、原理、精髓,然后基于这些原理,创造一些新的招式、方法、框架出来。
你是做软件开发,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个逻辑。拿前端这块举个例子,框架很多呀,早期的jQuery,后来的Angular、React、Vue等,层出不穷吧。那你学习一个框架时,就先调用人家的标准组件,按人家的推荐应用方式,去写代码实现业务功能,直到用熟。这是守。
用熟了之后,就可以去看源码、理解设计原理,然后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来做一些优化或者创新的应用,甚至可以给这些框架增加一些组件。这是破。
等这块又做好了,那你也可以在这些框架的基础上再来封装,做创新,创造自己的框架。
整个就是一“守、破、离”的过程。
所以你学习新理论、新框架,遇到很多看起来相似的东西时,不用着急,你就挑一两个,在一段时间内,强制自己去使用这一两个方法或框架,用熟了之后,再去理解原理,去重构或优化。
按照这样的逻辑,你掌握了几个方法、框架之后,就可以尝试着去拆解这些方法,寻找它们里面的基本组件,或者说叫知识组块、积木块,都可以。
你收集了各式各样的积木块,就可以进行组合式创新了,就能进入“守破离”所说的离这个境界。
举个例子,你学习了23种设计模式,那是不是就可以把几个设计模式组合起来,形成你自己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你学习了单例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那它们两个就可以组合起来用,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单例模式来提供抽象工厂的访问实例。
类似这样,就是组合创新。
这种创新的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一是收集积木块,一是理解各种各样的已知结构。
我的职业罗盘,就是这么来的,我大概说下它的过程,对你可能有启发。
我看了大量的职业生涯方面的图书,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积木块,能力、兴趣、归属需求、成就需求、收入渠道、职等职级,这些都是我收集的积木块。
然后呢,我了解各种结构,金字塔、矩阵、八角形、三叶草、平衡轮、钻石等等,去解构它们,理解它们的构建方式。
最后把积木块和某种合适的结构放一起,就创造出了我自己的模型——职业罗盘。
你面临的问题,可能是类似的啦。
希望对你有启发。
-------------
说一嘴:以上几个问题是职业复盘训练营01期第一次答疑中选出来的,01期训练营已经在进行中,02期很快会开,想来的伙伴,可以加我微信(ID:a32352937)预约。
关注“安晓辉生涯”,遇见更好的自己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