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土堡群

大田土堡群

共 2185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45

历史沿革

大田土堡群始建于宋元,盛行于明清,直至20世纪30、40年代仍有零星建造。琵琶堡建于明洪武年间;安良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芳联堡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泰安堡始建于清咸丰丁已年(1857年),历时11年完工;广崇堡始建于民国初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进驻大田土堡群。
2018年9月,福建省大田县启动了土堡保护修缮工程,投入440万元对安良堡、泰安堡、广崇堂等三处土堡进行修缮维护。

建筑格局

大田土堡群数量多且集中,是福建土堡年代较早、结构较复杂、文化内涵丰富的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芳联堡、安良堡、琵琶堡、泰安堡、广崇堡等五座土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堡的建筑结构由防御设施和居住堂屋两大部分组成。

主要建筑

安良堡
安良堡位于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的山坡上的安良堡,是一座被喻为“东南布达拉宫”的土堡。土堡长约40米,东西宽约35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安良堡坐北向南,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整座建筑前低后高,台基水平落差达14米之多。堡墙上建有48间包房,逐级抬升,屋脊高翘如雁阵列队和鱼鳞重叠。建筑物有前楼和后楼两座,前后楼高差近12米,均悬山顶。南面设大门,门顶部有螺旋形的漏水斗。东面设小门。
芳联堡
芳联堡位于大田县许思坑村,又名芳联堂,属中堡类型,前方后圆形同马蹄,建筑沿山势建造前倾后高。墙基砌石高1.5米,其上夯土墙厚实高大。墙外掏水池,月牙状,边缘小路铺卵石。墙体正面建筑两层,其他三面多一层,严严实实守卫着堡内安全。外围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59.3米,高约9米。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47平方米,坐北向南。土堡由22栋组成,有房间160间,底层共48间,左右共设三门,两边各一角楼。土堡二层走廊长230米,围墙共有40余个窗口,可凭窗自卫和通风;堡楼为双回廊、单回廊两种混合结构,楼高6~12米不等。楼前设有两个角楼。内屋有上下两厅堂,左右设厢房和护厝等,重檐歇山顶。内有两口水井、一个石礁和其他生活设施。
琵琶堡
琵琶堡位于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一座形似寿龟山岗上,又名“龟头堡”,因游氏先祖信奉儒释道,将土堡建成宗教色彩浓厚的琵琶形(琵琶为四大天王的法器之一),并作为祭祀之用,故又名“广平祠”,是集土堡、祠宇、佛厅于一体,容祭祖、敬神、念佛于一处,折射着土堡深邃的画境。琵琶堡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平面如琵琶形。堡墙高7米,加上硬山顶达9米余。环堡通道宽1.7米,西向设门。土堡为回廊式,跑马道宽2米。建筑共三进,面积5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一进又称龟头祠,为游姓宗祠,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悬山顶。厅内设神龛,供奉游姓列祖神位。两侧有寝室和储藏室8间。后堂为佛厅,为诵佛念经之处。
泰安堡
泰安堡位于大田县小华村,坐东朝西,青灰色的屋顶,土黄色的外墙。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平面呈圆形,三层,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60个房间。墙基高约5米,底宽3.2米,上宽1.3米。左右设有角楼,高15米,四层,土堡棱角分明,堡内布局对称,天井宽敞明亮。建堡时取名“泰安堡”,饱含动荡之中先民对“国泰民安”的期盼。此堡有三重堡门,有三个大小相间的碉式角楼,中天井为特色,含有土楼的一些建筑元素。
广崇堡
广崇堡位于大田县太华镇小华村,整体风格为府第式建筑,以居住为主,防御为铺。沿中轴线分布,依次有前坪、石磴桥、门楼、内坪、正堂、护厝、围墙、角楼等,堡墙及角楼设有瞭望窗和射击孔,是与祖屋一起设计的土堡与民居结合型防御性建筑。

文物价值

大田土堡群区别于闽西、闽南土楼,也区别江西赣南的围屋和广东的围拢屋,在中国防御性乡土建筑研究中起到重要的链接作用。大田土堡群的特色性、完整性、系统性、建筑艺术的精美性,使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大田土堡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田土堡群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田土堡群(安良堡),路程约52.6千米,用时约63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