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刘慈欣最让人深思的短篇小说

小黄爱编程

共 4471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2-02-25 09:39


前言


你好哇,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最近读到的这篇刘慈欣的《朝闻道》,读完之后,我陷入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思考,思考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看起来很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科学的意义是什么?科学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科学对科学家的意义是什么?以及科学对我个人有什么意义?


这看起来是四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四个角度。


在我看来,这四个问题就是刘慈欣这篇《朝闻道》所讨论的核心。


在谈这篇小说之前,我想先说一说刘慈欣短篇小说的风格,最近这段时间我也是把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看了个遍,最后呢发现一个特点:


刘慈欣写的虽然是科幻文学,但是每一篇都充满了人文色彩。


刘慈欣非常擅长在一个科幻的背景下聚焦于小说的人物,然后通过具体到人物的矛盾,来反映一个充满人文思考甚至哲学思考的主题。


这样的特点不仅存在于他的短篇小说中,而且同样存在于长篇小说,最典型的就是《三体》中最让人心灵震撼的科幻设定——黑暗森林法则。


这个设定是通过跟随主角罗辑的经历一步一步引出的,而且经过了大半本书的铺垫,从叶文洁到行星咒语,直到最后才完整的阐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这种长时间存在的心灵的震撼,以至于后来每一次仰望星空的时候都会想到,“啊,广袤的宇宙,多像一片黑暗森林”,今后对宇宙、对星空的思考,会长时间地围绕在心里。


前言就说这么多,接下来我会一边分享小说的情节,一边胡扯一些自己的想法。



爱因斯坦赤道


故事的开始,丁仪博士带着全家人做环球旅行,只不过这次环球旅行是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的管道里,管道沿着北纬45°围绕地球整整一圈,经过内部产生强磁场的超导线圈的加速,基本粒子能够无限的接近光速。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人类科学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验证爱因斯坦理论的统一性,进而得到一个全宇宙大统一的模型,因而这条长达三万公里的粒子加速管道被称为爱因斯坦赤道。


此时此刻,丁仪正和自己的妻子女儿坐在管道中的小车里。


“小车像是一颗在无限长的枪管中正在射出的子弹,前方的洞口似乎固定在无限远处,看上去针尖大小,一动不动,如果不是周围的管壁如湍急的流水飞快地掠过,肯定觉察不出车的运动”


刘慈欣写这种场景描写真的非常有一手,它就像是车里的女儿会写在日记本里那种文字。


说到这个,我就想起《三体》里写掩体计划的情节,刘慈欣也是通过程心苏醒之后的视角,来描写太空城到底长什么样。这两者的手法其实是相通的,我觉得这就是刘慈欣独特的个人风格吧。


在这次旅途中,丁仪对妻子和女儿说:


“我心里的位置大部分都被物理学占据了,只是努力挤出了一个小角落给你们,对此我心里很痛苦,但也实在没有办法”


妻子和女儿似乎早已习惯了丁仪对她们说这样的话。


就连这次旅行本身,其实也是丁仪答应女儿一起去旅行,却无法实现的一个无奈之举,说是旅行,其实只是坐在管道检修车上,以500公里的时速绕爱因斯坦赤道一周,算下来的话就是60个小时的时间,两天半左右。


在这两天半的时间里,其实什么都看不到,这个时候丁仪博士却总是望着一无所有的管道壁,不断地和女儿描述着外面的风景:


“我们现在正在驶过外蒙古,看到大草原了吗?还有羊群;我们正在就经过日本,看呐,朝阳照到积雪的岛上了,这是今天亚洲迎来的第一抹阳光;我们现在在太平洋底了,真黑,什么都看不见,哦不,那边有亮光,暗红色的,看清了,那是海洋火山口,它涌出的岩浆遇水很快冷却了,所以那暗红光一闪一闪的,像海底平原上的篝火,文文,大陆正在这里生长呢”


这听起来很棒是不是,但是各位要知道,此时此刻,窗外什么都没有,所以从女儿的视角看起来,就是父亲一个人对着一尘不变的管道在那边自言自语,这样的画面其实仔细想想真的很滑稽。


虽然是三个人的旅程,但丁仪也没有怎么顾及家人,他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至于在旅程结束的时候,女儿和爸爸说,以后有时间了,一定要来一次真正的环球旅行,直性子的丁仪博士直言道:


“不需要,如果你睁开想象力的眼睛,那这次旅行就足够了,你已经在管子中看到了你想看的一切”。


大家站在这个女儿的视角想一想,是不是觉得这个父亲真的挺无语的,我想要的是看见外面的景色吗?我想要的只不过是父亲的陪伴啊。


其实故事到这里只有一页半的样子,但是刘慈欣已经把丁仪这个角色的形象给塑造起来了,而且就是通过这样简单的一言一行的侧面描写的方式,所以真的不得不佩服在塑造人物上的功力。


丁仪博士其实象征了一群对科学、对真理抱有疯狂热情的人,这些人活在自己的世界和无限的宇宙真理之中,终其一生都在探究自己所在领域的尖端问题,


丁仪博士可以对着空无一物的管道生动地描绘管道背后的景色,却无法理解女儿的心情。



宇宙排险者


我们的丁仪博士计划第二天就做粒子加速实验,但是被一个叫做宇宙排险者的角色阻止了,他用一种人类无法解释的方式,让人类集结全球资源所建造的粒子加速器消失不见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加速后的粒子能量可能会接近宇宙大爆炸的总能量,这会对整个宇宙带来灾难。


所以宇宙排险者的任务就是检测宇宙中其他的可能会对宇宙安全产生威胁的文明,并且在危机发生前阻止它,对人类的监视从三亿年前就开始了,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地球能进化出两栖动物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那这个宇宙排险者的角色是怎么来的呢?


它其实是宇宙中更高级文明的代表,这些高级文明其实早就尝试了许多可能会危害宇宙安全的实验,他们深知这些实验的破坏性有多大,所以这些高级文明对宇宙的认知远超过人类,他们形成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预防宇宙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宇宙安全的实验,他们还制定了一个原则,就是高级文明不允许向低级文明传授知识。


所以你也应该能够想到,宇宙的毁灭可能已经在某一个地方发生了,这些高级文明其实已经掌握了宇宙的许多真理。


这里我插一嘴,不知道大家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这个高级文明所形成的特别像特别想我们的联合国。


联合国的五常之所以能够成为五常,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有核武器,换句话说,都有毁灭世界的能力,然后在国际上会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这就很像高级文明都有毁灭宇宙的能力,然后指定宇宙规则不匀速毁灭宇宙的能力在其他低级文明中产生。


不知道刘慈欣在写这段的时候是不是参考的联合国,我自己觉得是挺像的。


在得知自己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宇宙真理之后,包括丁仪博士在内的一众科学家都心如死灰:


“科学家们沉默了,在他们眼中,已经升得很高的太阳熄灭了,一切都陷入黑暗中,整个宇宙顿时变成一个巨大的悲剧,这悲剧之大之广他们意识还无法把握,只能在余生细水长流地受其折磨,事实上他们知道,余生已无意义”


其中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是这样说的:

“在一个不可知的宇宙里,我的心脏懒得跳动了”


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死一样的沉寂之后,丁仪博士提了这样一个要求:


“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


排险者同意了这个请求,丁仪博士欣喜若狂,似乎生命的逝去相较于宇宙真理而言,简直是不值一提。


就这样,人类和这个高级文明的使者达成了共识,可以向排险者提一个自己所在领域的终极问题,10分钟之后结束自己一生,这样既能保证宇宙的安全,又能满足科学家们一辈子的执念。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之后的剧情就非常简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类顶尖的科学家走上了真理祭坛:


数学家们提问如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物理学家们提问宇宙的大统一模型,古生物学家提问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一批又一批的人类的顶尖学者走上了真理祭坛,他们都在得到了终极答案之后不留痕迹地死去。


在真理祭坛的周围围绕了许多的国家元首,他们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哀求这些科学家们不要走上祭坛,没有了这些科学家,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


丁仪博士的妻子儿女也来到了现场,任凭他们怎么劝说,丁仪好像还是那个冷冰冰的丁仪,还是那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丁仪,哪怕到了生命的最终时刻,他的心里也没有一块地方能装下妻子儿女,这难道不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自私吗?


他终其一生都在探求宇宙的真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也许是在大学学了物理学之后,直到成家立业了,他都把他的一切奉献给了宇宙,奉献给了真理,这成了他生命中最大的意义所在。


所以,当他有这样一个机会,去知道自己探寻一生的宇宙的真理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走了上去,即使是妻子女儿的劝说也没有让他产生丝毫的动摇,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科学到底有什么意义?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还记得我们最开始的四个问题吗,其中三个其实书中都已经有了答案。


首先,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对宇宙来说其实科学没有什么意义,小说中霍金也走上了真理祭坛,他问了一个问题是“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排险者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所以霍金成了真理祭坛上唯一一个活着出来的人。


第二个问题,科学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在真理祭坛的当天,美国总统发现根本没办法劝说这些人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好了,不要对牛弹琴了,你还看不出来这是怎样一群毫无责任心的人?还看不出这是怎样一群骗子?!他们声称是为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其实只是拿社会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他们对那种玄虚的宇宙和谐美的变态欲望,这和拿公款嫖娼有什么区别?!”


第三个问题,科学对科学家的意义是什么,这其实在上一段话已经提到了,我就不再说了。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科学对我个人来说有什么意义。


换个方式问其实就是学习和知识的意义是什么。


我会想到我小时候,我们许多人小时候都会有的这种,对知识天生的好奇和渴望,然后我们就会开始学习,获得知识以后会产生一种纯粹的因学习而产生的快乐。


我就记得小时玩魔方,内心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和强烈的渴望,想要把魔方复原,最后在网上找各种攻略,当我第一次把一个三阶魔方给复原成功的时候,那种快乐是由学习带来的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习不再是为了想解开某个谜团,而是附加了越来越多的别的目的,为了分数,为了考证,为了奖学金,于是学习这个事情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纯粹。


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啊,因为这些附加目标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推动你去学习,是很有效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式。


我在想的是,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不能变得更加纯粹一点,能不能再次感受到这种因为知识而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因为我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因为学会什么东西而感到快乐了,上一次应该是高中上地理课的时候。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仅仅只是这一个心态上的改变,就能让你的学习生活变得非常的快乐。


算一算我们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学习,如果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的话,你的大半个人生会很痛苦,而且工作之后可能再也不会因为学习而产生快乐,于是快乐的来源只能变成赚钱、消费,甚至是刷短视频、喝酒、抽烟、和朋友在酒桌上吹牛皮,变成一个很无聊的大人。


那么,现实中有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有,

                        

                        那就是

                        

                        科学家!

浏览 23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