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镇
地名由来:牙舟镇地名因原集镇居民居住范围从高处看像月牙小舟,故名。
牙舟,古称丹竹。元代置丹竹等处蛮夷长官司,明代改置丹竹长官司,清代改置牙舟汛。民国3年(1914年)平舟县建立后,先后设区、镇、联保、乡等。解放后,先后为区、乡政府及公社管委会驻地。1983年复设乡。1991年10月,撤区并乡,设立牙舟镇。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牙舟镇由原牙舟镇、谷硐乡、卡罗乡合并而成。
牙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平塘县的中部重镇。总面积394.74平方公里,是平塘县区域面积第一大镇。镇政府所在地(原牙舟镇兴陶村余家坡组)距县城29公里,距掌布景区33公里,册山公路、坪掌公路从牙舟境内穿过。牙舟镇现有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768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2元。
牙舟镇,是全国有名的牙舟陶之乡。据史书记载,牙舟陶生产历史悠久,至现在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由于牙舟镇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酷似“冰裂”。另因牙舟陶独特的釉在烧制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颜色变化,俗称窑变。“冰裂”和“窑变”是牙舟陶独有的特征。牙舟陶在外形和图案设计上具有强列的民族文化底蕴,古朴大方,有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牙舟陶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选送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及“全国陶瓷展览会”和在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际展览会上展出。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并获金质奖章;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评比中,“方纹奶罐”产品获轻工业部优秀作品奖和贵州省优秀旅游产品“黄果树杯”奖,轻工业部把牙舟陶器出口产品列为部生产品种之一。
经济基础雄厚。近年来牙舟镇转变发展思路,狠抓项目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形成了烤烟、核桃、油茶、草莓、提子、佛手瓜、中药材及竹鼠、黑斑蛙、冷水鱼、万头生猪养殖、林下养鸡、丰盛种羊等种养殖支柱产业。其中,烤烟是牙舟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每年烤烟产量达3万担,产值2000余万元,牙舟主要税收来源于烤烟特产税。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牙舟镇加大跑项目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事一议”项目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基础设施。并大范围修建农民文化家园广场,安装街道路灯等基础设施,亮化集镇环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低保、就业再就业、扶贫等工作扎实推进,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历史沿革:
牙舟,古称丹竹。
民国三年(1914年),平舟县建立,二区区署驻牙舟。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牙舟乡,属洋舟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牙舟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牙舟联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恢复牙舟乡。
1953年,设牙舟区。
1958年,设牙舟管理区,属红星公社。
1961年,设牙舟公社。
1983年,复设牙舟乡。
1991年,边兰、卡腊、牙舟3乡合并成牙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