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沟遗址

共 242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06

历史沿革

2004~2006年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郑州地区旧石器专题考古调查时候发现。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发现了距今10300~10500年左右典型的细石器与局部磨光的石锛与素面夹粗砂陶片、大型石制品、人工搬运石块共存的现象,以及距今86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遗址特点

综述

李家沟遗址地处嵩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遗址附近的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黄土堆积发育。海拔高约205米。属于淮河水系溱水河上游的椿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西侧。李家沟遗址即坐落在椿板河左岸以马兰黄土为基座的2级阶地堆积的上部。经过2009年秋季与2010年春李两度发掘,李家沟遗址已揭露面积近100平方米。李家沟遗址发掘探方分布在南北两个发掘区。南北两区的主剖面均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地层堆积。
李家沟遗址采用加速器碳14等年代测定方法所获得绝对年代数据,也进一步说明该遗址处于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采自南区6层(细石器文化层)的木炭样品的测定结果,为距今10300~10500年期间。采自北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木炭样品的测定结果,分别为距今10000年(第6层)、9000年(第5层)和8600年(第4层)。这组年代数据,刚好分布在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的年代范围内,也正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
李家沟遗址南北两区的地层剖面均可见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地层的关系。根据与当地的黄土地层堆积的序列比较,位于椿板河2级阶地上的李家沟遗址,其下部浅黄色砂质黏:即细石器文化层,仍属于马兰黄土同时的堆积。但其上灰黑色堆积则应与马兰黄土之上的黑垆土层相当。再上的灰白色至棕红色堆积则与该地区含裴李岗文化的地层同期。不过此前该地区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很少触及到黑垆土及其以下的地层。这当是很长时间内不能找到早于裴李岗阶段的史前文化遗存的重要原因。而新发现的李家沟遗址从细石器到裴李岗文化三叠层,则清楚地揭示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地层学方面填补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之间的空白。

南区

李家沟遗址南区的地层堆积自上向下可分为7层。
第1层为扰土层,表土层,厚约4~34厘米,褐色砂质黏土,含陶、瓷片等近现代遗物。
第2层棕褐色的含碳酸钙胶结物层,厚约94~176厘米,以褐色粗砂为主,包含大量料礓,有少量陶片,此层可见于本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新郑唐户遗址,即被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层之下。
第3层为灰白色的砂砾层,厚约18~134厘米,含零星陶片。
第4层为棕黄色砂质黏土,厚约14~78厘米,极少见文化遗物。
第5层上部为灰黑色砂质黏土,向下渐变为棕黄色,厚50~156厘米,岩性特点与北区5~6层相同,应与马兰黄土上的黑垆土层相当,含夹砂压印纹陶片与石磨盘等。
第6层为褐色砂砾层,含大量料研砾石,厚约40~182厘米,发现有船形与柱状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同时亦见人工搬运的石块及粗大石制品,最新又发现局部磨光的石锛与素面夹砂陶片。
第7层为棕褐色黏土质粉砂,次生马兰黄土层,未见底。

北区

李家沟遗址北区的文化层亦厚达3米,从上向下分7层。其中第1~3层为近代扰动过的堆积,含砖瓦碎块及瓷片等近现代遗物。第4层为灰白色的细砂砾层,与南区的3层的岩性一致,当属同期堆积。第5~6层堆积的特点与南区的5层相当,发现数量较多的陶片、石制品与动物骨骼碎片等,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第7层是仅含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文化层。

文物遗存

李家沟遗址石制品中还可见细石器,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细石核数量不多,且是宽台面者;细石叶数量也明显少于早期的细石器阶段。简单剥片技术生产的石制品数量较多,但多为权宜型工具。原料多为石英砂岩与石英等。主要是石锤直接打击技术的产品,亦可见到砸击技术的应用。可以分类的工具主要是边刮器与砍砸器。修理均较随意,没有固定的形态标准。已发现的磨制石器有石磨盘等。其中较完整者为矩形、板状、无支脚。经简单修整为直边、圆角。长达30余厘米,残宽超过16厘米,厚达6.5厘米,重有15千克以上。
李家沟遗址获陶片数量已超过200件。这些陶片均为夹粗砂陶。颜色有浅灰黄色、黄褐至红褐色等多种。大部分陶片的质地较坚硬,显示其烧成火候较高,已不是最原始制陶技术的特点。这批陶片虽然包括多件不同陶器的口沿部分,但器形却很单一,均为直口简形类器物,保留有早期陶器的特点。尤为突出的是绝大部分陶片的外表都有纹饰,包括间断似绳纹,似绳纹与间断似绳纹的组合纹与刻划纹等。另外还有少量磨制骨器以及带有清楚人工切割和锯痕的骨骼发现。

文物价值

李家沟遗址的发现,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点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时代的演进过程,展示了本地区这一阶段历史的发展特征,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之间的缺环与空白。

保护措施

2010年6月12日,李家沟遗址荣获“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3月5日,李家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