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楼遗址

共 135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1

历史沿革

1991~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李楼遗址的中心区域进行过发掘,证明这是一处内涵十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2009年9月~2010年5月,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汝州市文物局联合,对输气管道所占压的李楼遗址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李楼遗址东西625米,南北713米,面积约445625平方米。主要包含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堆积,和少量二里头文化的灰坑。文化堆积厚约1~2.1米,上面有近1米厚的近代扰乱层。文化层可大致分为两层。发现有瓮棺葬2座、残破墓葬2座和不完整的白灰面建筑1座。一座瓮棺葬为两个篮纹灰陶罐对口套接,另一座是用一个夹砂橙黄陶方格纹尖平底罐作葬具,罐口部扣着一个磨光黑陶盆。残墓为单人葬,无随葬品,骨架保存不完整。白灰面建筑大致呈圆角方形,建筑在夯实的黄土地基上。白灰面厚约2毫米一层,多达五、六层,中间有一方形灶坑,该房屋显系多次修补使用。另外,在遗址最下部的灰坑里有成层的白色螺狮壳,还有许多鹿角、鹿骨和烧过的植物灰烬。
李楼遗址全景

文物遗存

李楼遗址两次发掘出土遗物依质地不同大致可分为石、陶、骨、蚌等4类。数量最多者是陶器残片,绝大多数是灰陶,红陶极少;陶系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次之;纹饰以蓝纹为主,也有少量绳纹、附加堆纹与磨光陶器。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小件器物共115件,计有石斧、石锛、石镰、石刀、砺石、石纺轮、陶纺轮、骨锥、蚌锥、蚌镰等生产工具和加工工具;石球、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陶鼎、罐、斝、豆、壶、杯、瓮、盆、器盖等生活用品;骨笄、蚌饰等装饰品;田螺、兽骨、鹿角等食用动物遗骸。
石斧、石镰、陶鼎、陶盆等器物

文物价值

李楼遗址属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它的发掘,补充、丰实了临汝煤山遗址的实物资料,为探索夏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是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煤山类型发展而来提供了新的证据。
李楼遗址中出土炭化稻米标本,确认是人工栽培的籼型稻和粳型稻,这表明河南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是以粟作为主,兼营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多种经济。这对研究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水稻的起源栽培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6月8日,李楼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李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李楼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杨楼镇马庄村李楼自然村西北。

交通信息

自驾从汝州市出发经望嵩中路—望嵩南路—汝南大道—李楼遗址,全程大约21千米。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