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塔

共 1411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三年(744年),兴文塔始建。
自明初以来,佛道两教先后在塔侧建立寺观,塔侧为道教所在地。
十八年(1539年),兴文塔由住泰山宫道人吉录保与干佛寺僧人徳丹共同修缮。

建筑特色

结构

兴文塔通高22米,修缮后通高27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其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最高,之后向上逐层高度均匀递减,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构件。首层塔身辟有塔心室,正南面辟券门,塔身下供奉水母娘娘神像,神像座下有古井一口,水深不见底,冬暖夏凉,因现今水位下降只有塔南面从地下向上冒水,此水为号称“北海第一泉”的涞水源头。原嵌在塔身一层有一通“塔铭”,上记载了始建年代及甲乙方。第二部分塔基为砖砌须弥座式,下枋刻仰莲,上枋刻俯莲,上下枭都有新修过,圭角等部位的原构仍予保留。第三层塔刹建在小型须弥座上,塔刹第一节顶端为莲花,第二至四节为宝珠。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塔刹尖掉落,塔身有一定程度的损毁,虽然进行了及时的修复,但新建部分与原始部分结合的不够顺畅自然,有一定的生硬感。
兴文塔

特点

兴文塔结构式样符合辽代建筑特色,与辽代极为盛行的密檐式砖塔所不同的是,兴文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似乎吸收了部分唐代精致巧妙的风采。兴文塔虽为实心塔不可登,但比起辽代所建的其他大型楼阁式砖塔来说,砖制平座围栏的处理别具匠心,使得围栏环绕一周的形象更有了真实感,从下往上仰望兴文塔有一种圆形外观的感觉。从兴文塔的仿木斗拱形式来看,檐下斗拱与平座斗拱均有辽代的特色,承袭晚唐斗拱特色,于统一中求变化,只是转交倚柱之上的阑额交角处处理较为不常见。八个角的转角铺作之上的檐角处均挂有龙头风铃,风吹过给观赏兴文塔的游客们增加了听觉上的享受。檐部和平座均由斗拱作为装饰支撑,有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各一朵,这与辽代斗拱布置基本一致。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背景故事

关于兴文塔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涞源名为飞狐郡,当时土地干旱极为缺水,人们吃水要到六里地外打来,一位心地善良的妇人用自己打来的水帮助一位白须白鬓的老人渡过难关,于是老人赠与马鞭一副,可放在瓮中轻提马鞭水即满,后马鞭被妇人的婆婆抽出,一瞬间水浪翻滚,大水漫淹,妇人为防止给人们带来灾患,于是牺牲自己堵住了水浪,后世人尊称妇人为水母娘娘,并在兴文塔塔身中辟塔心室,供奉了水母娘娘的雕像祈求保佑风调雨顺。

建筑性质

塔最初用于是佛教用于安放供养舍利子的。但兴文塔没有地宫,始建碑也未提到佛教内容。而且塔名为“兴文塔”,是振兴文化的意思。

文物保护

1982年,兴文塔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政府对兴文塔做了一个最大限度保留原塔部件的修缮。
2006年5月25日,兴文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兴文塔位于保定市涞源县县城中心泰山宫内。

开放时间

兴文塔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

兴文塔免费对外开放。

交通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