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
:::內容大要:::
1.本書是作者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包括19篇文章的作品。
2. 作者以不同於一般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帶我們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去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3.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
:::內容大要:::
1.本書是作者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包括19篇文章的作品。
2. 作者以不同於一般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帶我們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去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3.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
高全之
1949年生于香港,四岁随父母到台湾,在台湾成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电脑科学硕士。美国航太工业资深电脑软件工程师。1976年出版《当代中国小说评论》,该书略作修订之后,1998年改名《从张爱玲到林怀民》;1997年完成《王祯和的小说世界》;2003年出版《张爱玲学:批评•考证•钩沉》,被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推崇为张爱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