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河回族区

联合创作 · 2023-07-24 14:47

地名由来:瀍河区之名源于穿越该区的瀍河。

洛阳民俗博物馆

潞泽会馆

2021年11月,国家民委公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名单,瀍河回族区上榜。

2021年11月,瀍河回族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区)。

2021年8月,瀍河回族区上榜2021中国智慧教育百佳县市,位列第17。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瀍河回族区人口数量为22.3万人,位列洛阳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4位,位列河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名第146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112位。

2021年1月,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名单出炉,瀍河回族区上榜。

2017年2月,瀍河回族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瀍河回族区是洛阳市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城市区之一,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1957年11月15日建区,因古老的瀍河横贯其中且回族群众相对聚居而得名,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城市区之一。全区辖1个回族乡(瀍河回族乡)、7个街道办事处(东关、北窑、瀍西、五股路、塔湾、杨文、华林),共有32个社区。全区总面积41.67平方公里,总人口17.91万人,常住人口20.01万人,有汉、回、蒙等2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2.3万,占总人口的12.8%。

瀍河回族区区位交通便利。陇海、焦枝铁路于此形成十字交叉,洛阳北站是焦枝铁路上最大的编组站。二广高速、邙岭大道在此纵横交汇,市区主干道中州路、九都路、瀍涧大道横贯全境,城市东出入口(二广高速瀍河站)是进出市区的重要通道,洛阳地铁1号线贯穿全区。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曾是周、汉、魏晋、隋唐等朝代的京畿重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资源。道家至尊老子于此建有宅院,文圣孔子曾至此入周问礼,隋唐时期最大的粮仓——回洛仓、含嘉仓,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地夹马营、东汉曹操点兵的九龙台、铜驼暮雨、瀍壑朱樱等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及利用价值。洛阳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地区最大的民俗专题性博物馆,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庙会深受中外游客青睐。

卫生教育资源丰富。共有各类医院13所(三级医院3所),洛阳正骨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骨科治疗中心。“洛阳正骨”是全国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龙门石窟、洛阳牡丹、洛阳水席并称“洛阳四绝”。全区共有各类中等以上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2所,中小学21所,其中民族学校4所。

商贸物流潜力较大。全区各类商贸企业3000余家。区内汽车贸易、建材家居、重型机械、农副产品等大型专业市场初具规模,洛阳名车苑建成74个4S店,汽车销售占全市市场份额70%以上,是豫西地区最大的名优轿车集散地。通河农副产品物流园入住商户1600余家,日均成交额达2000万元以上,被省商务厅确定为“河南省农副产品配送示范基地”。健康、养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也比较迅速,悦华台、大同养老山庄、大北门文化创意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推进顺利。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历史沿革: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于洛邑,史称东周,辖区为京畿要地。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建三川郡,郡治荥阳,后迁洛阳,属河南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为京畿之地。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曹魏文帝(曹丕)建都于洛阳,为京畿之地。

北魏太和七年(483),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京畿之地。

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

次年在城北营造含嘉仓。

宋建隆元年(960)洛阳为陪都,属洛阳县。

元、明、清3代,属郡县城的东关地区。

民国时属洛阳县一区、二区。

1948年为市第三区,区政府设在东关,后迁洛阳东站处。

1949年第三区与南关、西关合并为第二区,区政府驻老城区东新安街。

1950年改属市郊区。

1951年属第二区。

1952年成立民族乡。

1953年析二区设立瀍东回族自治区(乡级)。

1955年一区、二区合并为老城区,原爽明街办事处、新安街办事处、瀍东回族自治区和民族乡划属老城区。

1957年设立洛阳市瀍河回族区。

1958年改为瀍河公社,郊区的白马寺公社划入。

1959年复瀍河回族区。

1962年白马寺公社划入郊区。

2000年洛龙区的瀍河回族乡划入瀍河回族区。

2007年洛龙区白马寺镇的马沟村、拦沟村、吕庙村、十里铺划入瀍河回族区。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