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2022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聚焦绘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画卷、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目标,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回稳向好,发展动能加速积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居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402.74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1329.78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9:50.57:47.9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4213元。
财政收支总体平衡。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00亿元,扣除全部增值税留底退税后同口径增长4.4%。其中,税收收入170.65亿元,同口径下降3.0%。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7.81亿元,同口径增长5.3%。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5.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6%,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5%,居住类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0.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8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992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852人。本市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9%。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49亿元,惠及企业2.23万户。
二、农业
农业生产增长有力。全年粮食总产量23.87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夏粮产量6.70万吨,比上年增长8.7%;秋粮产量17.17万吨,下降0.8%;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72.30万吨,增长2.0%。肉类总产量6948吨,比上年增长155.1%;禽蛋产量927吨,下降7.7%。水产品产量24862吨,比上年增长1.2%。
现代农业活力焕发。全年实施1.7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开展高标准池塘生态化改造1.33万亩、建成“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2.14万亩,新增现代农业园区1万亩,全市17家规模养殖场实现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全覆盖,新增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5个、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5家,农业电商销售额达56.79亿元,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有序。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4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产值1337.2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6%;中型企业产值1639.52亿元,占比33.8%;小微企业产值1871.80亿元,占比38.6%。按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产值2682.9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3%;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165.60亿元,占比44.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3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占行业总数的57.6%,其中11个行业增速超过10%。前十大行业合计实现产值3894.92亿元,占规上产值的80.3%。
支柱产业占比过半。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6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9%。其中,装备制造产业产值1150.82亿元,增长5.1%;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999.61亿元,增长6.7%;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09.92亿元,下降4.4%。
建筑行业总体向好。全年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9.54亿元,比上年增长0.3%;竣工产值169.43亿元,下降0.9%。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607.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4%,其中新开工面积453.73万平方米,增长5.2%;竣工面积442.34万平方米,增长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张。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完成33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服务业投资完成400.36亿元,增长6.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完成1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9.5%;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完成105.70亿元,增长22.2%;民间投资完成494.43亿元,下降0.7%。
投资结构持续调优。全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275.5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7.7%;高技术产业投资151.65亿元,增长19.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7%;工业技改投资145.29亿元,增长4.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4.0%。
房产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0.35亿元,比上年下降4.3%;房屋施工面积1021.04万平方米,下降8.2%。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25.4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3%;销售额258.50亿元,下降24.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缓慢复苏。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0.37亿元,比上年下降1.1%。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47.23亿元,比上年下降1.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3.14亿元,下降3.5%。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类增长18.7%,石油及制品类下降0.4%,汽车类下降2.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2.3%,日用品类下降23.8%,通讯器材类下降27.5%,化妆品类下降33.1%,粮油、食品类下降4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78.3%。
六、开放型经济
利用外资持续推进。全年新增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其中新设项目57个,注册外资2.7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55亿美元。
对外贸易规模稳定。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0.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进口73.1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8%;出口166.93亿美元,增长6.5%。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93.8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8.03亿美元。分进出口方式看,加工贸易进出口50.0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2%;一般贸易进出口159.32亿美元,增长3.4%。
外经外包稳健发展。全年新设及增资境外企业18家,新批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0.46亿美元,历史累计17.75亿美元。全年新签境外劳务及承包工程合同额3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47万美元。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4.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离岸接包执行额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尚待恢复。全年旅客运输量549.9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8%;旅客周转量4.57亿人公里,下降17.5%。全年货物运输量1813万吨,比上年下降12.1%;货物周转量38.45亿吨公里,下降9.3%。全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达6352万吨,比上年下降2.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54万吨,比上年下降11.1%;集装箱吞吐量20.86万标箱,与去年持平。
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56.86万辆,比上年增长4.2%,其中私家车保有量50.12万辆,增长4.5%。
交通体系提档升级。南沿江城际铁路常熟段完成铁路桥梁全线贯通;通苏嘉甬铁路初步设计已批复,常熟西站明确落地;524国道常熟莫城至辛庄段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新世纪大道北延常昭路至海虞镇段完工;常台高速公路常熟高新区互通建成投用;常福街道高新园公交首末站建设工程、经开区兴港路公交首末站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邮电业务稳中有进。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36.7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电信业务收入25.63亿元,增长3.9%。
旅游市场有待复苏。A级景区全年接待境内游客352.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1.0%;全年实现旅游收入6791.90万元,下降55.4%。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成功入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芦荡火种”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海虞镇铜官山村获评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增势较好。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98.99亿元,比年初增加716.37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599.76亿元,增加709.5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10.69亿元,比年初增加602.5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110.77亿元,增加568.82亿元。
证券交易总体平稳。年末证券交易股票开户总数71.85万户,比上年增长0.6%;全年各证券营业点股票交易额6587.26亿元,下降14.9%。年末证券机构托管股票市值74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保险业务增长较快。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44.51亿元,增长8.3%,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6.07亿元,增长15.0%。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0.24亿元,比上年增长6.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9%。“苏州·中国声谷”加速建设,苏州产研院声谷创新基地揭牌,声光微纳技术研究所落地运营。以“三区一园”为主阵地,培育认定5家常熟市级创新联合体,其中声功能材料与器件创新联合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创新联合体纳入苏州市级创新联合体培育库。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91家,获评省、苏州潜在独角兽企业24家、瞪羚企业73家。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2022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1108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26件。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732件,按常住人口计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1.79件,比上年增加6.85件。
人才资源加速集聚。2022年末,全市人才总量为43.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70万人,高技能人才10.82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6.1%、10.1%和9.6%。
教育供给持续增加。全年竣工学校14所、开工5所,学位供需基本平衡。高中教育再攀新高,本科上线比例达91.9%,连续12年领跑苏州。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31所,在校学生数17.43万人,毕业生数3.75万人,专任教师1.26万人;拥有幼儿园131所,在园幼儿数3.97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成功举办2022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欢乐虞城夜”2022夏季嘉年华、文庙“不亦乐乎”孔子文化周等节庆活动。年末拥有备案博物馆6个,艺术表演场馆4家,美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分馆14个、流通点70个、24小时自助借还点20个、村级图书室336个,总流通47.26万人次;文化馆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4个,村文化活动室210个,实现全覆盖。
卫健事业加速提升。“常熟智慧健康”微信服务平台服务范围由公立医疗机构向部分社会办医院覆盖,全力配合完成国家医保平台上线。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9个,拥有床位11511张。年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435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5093人,注册护士5304人;乡村医生20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举办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跳水比赛、2022江苏省城市龙舟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大力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100余次,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全市健身步道2480条,步道总长1273.05公里,全市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公办中小学校达72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90平方米。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获43金、21银、23铜。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78.9%,PM2.5平均浓度26.3微克/立方米。国省考重点断面优于Ⅲ类水的比例达到93.3%,长江干流常熟段水质达到二类水标准。完成营造林面积667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7.5%。加快推进“千村美居”工作,年内完成812 个村庄的优化提升 ,成功创建 3 个省特色田园乡村、6 个苏州特色精品乡村、3 个苏州特色康居示范区、225 个苏州特色康居乡村。
资源利用显著提升。继续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家。完成生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216条,整治劣Ⅴ类水体99条。完成洪洞水质净化厂一期土建工程;完成12公里互联互通管网、30公里污水主管网,消除直排口200个、整治工业企业排水215家、“小散乱”946家,完成50个达标区建设、涉及面积74.33平方公里;完成130个自然村、4597户生活污水治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为99.2%,99.5%。全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374亩。
安全生产巩固提升。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安全事故6起,死亡6人,比上年分别下降53.8%和40.0%。其中,道路交通运输事故4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33.3%,死亡人数持平。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022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5.6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4万人。全年出生4036人,人口出生率3.81‰;死亡10067人,人口死亡率9.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0‰。年末常住人口169.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3万人,城镇化率为74.04%,比上年末提高0.3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21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54元,比上年增长3.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08元,增长5.5%。全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500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210元,比上年增长2.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38元,增长4.6%。
社会保障纵深推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2.0%。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离退休人员)92.7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离退休人员)95.69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9.52万人、57.80万人、50.31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退休人员)7.7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56万人。主要险种保险覆盖率均超99%,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226.1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1095元/月,发放各类救助帮扶资金3.9亿元,优租房累计安置648套1528人。新增实际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5.48万人。
养老事业提质升级。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1家,其中公办1家、民办12家、公建民营18家。新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7家,民办养老机构1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2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累计建有391家,保持村(社区)全覆盖;全市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1.3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39张。动态掌握高龄困难失能老年人底数,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重点空巢独居老人进行巡访关爱,保障率达100%,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113户,累计完成3753户。
注释:
[1]本文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平板显示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4]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邮政业务收入统计口径包含邮政(不含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EMS和规模以上社会快递公司。
[6]各类学校统计口径包含新市民子弟学校,幼儿园统计口径包含社会办幼儿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只包括普通中专一至三年级。
[7]总流通人次是指本年度内到图书馆场馆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总人次,包括借阅书刊、咨询问题以及参加各类读者活动等。
[8]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含半年)的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
[9]养老床位数统计口径包含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数。
资料来源:
本文中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人员就业、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数据来自人社局和人才办;社会保险数据来自人社局和医保局;现代农业、“千村美居”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绿地、林地面积数据来自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商务局;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交通基础设施、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交通局;民用汽车、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局、邮政储蓄银行和EMS;电信业务数据来自移动、联通和电信公司;文化、体育、旅游数据来自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金融、证券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组;科技创新数据来自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管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和理工学院;卫生数据来自卫健委;环保、减排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节能数据来自工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社会救助、社会养老数据来自民政局;保障性住房数据来自住建局;住房公积金数据来自公积金中心;居民收支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常熟调查队。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2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聚焦绘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画卷、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目标,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回稳向好,发展动能加速积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居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402.74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1329.78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9:50.57:47.9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4213元。财政收支总体平衡。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00亿元,扣除全部增值税留底退税后同口径增长4.4%。其中,税收收入170.65亿元,同口径下降3.0%。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7.81亿元,同口径增长5.3%。 | RAG-ES | 2024-10-24 |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5.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6%,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5%,居住类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0.5%。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8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992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852人。本市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9%。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49亿元,惠及企业2.23万户。二、农业农业生产增长有力。全年粮食总产量23.87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夏粮产量6.70万吨,比上年增长8.7%;秋粮产量17.17万吨,下降0.8%;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72.30万吨,增长2.0%。肉类总产量6948吨,比上年增长155.1%;禽蛋产量927吨,下降7.7%。水产品产量24862吨,比上年增长1.2%。 | RAG-ES | 2024-10-24 |
现代农业活力焕发。全年实施1.7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开展高标准池塘生态化改造1.33万亩、建成“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2.14万亩,新增现代农业园区1万亩,全市17家规模养殖场实现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全覆盖,新增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5个、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5家,农业电商销售额达56.79亿元,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有序。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4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产值1337.2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6%;中型企业产值1639.52亿元,占比33.8%;小微企业产值1871.80亿元,占比38.6%。按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产值2682.9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3%;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165.60亿元,占比44.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3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占行业总数的57.6%,其中11个行业增速超过10%。前十大行业合计实现产值3894.92亿元,占规上产值的80.3%。 | RAG-ES | 2024-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