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故居

共 217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49

历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叶挺祖父叶沛林建造了一幢规模较小的客家围屋,即为“叶挺故居”的前身。
叶挺
二十二年(1896年)9月10日,叶挺诞生于祖父叶沛林建造的客家围屋,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1979年7月1日,叶挺故居经修葺后首次对外开放。
1980年7月1日经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为故居题匾:“叶挺将军故居”。
2003年,惠阳区人民政府对叶挺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在故居门前建成2000平方米的叶挺故居广场,并在广场中央竖立叶挺铜像,增设叶挺家庭的田间劳作工具以及生活用品。
2010年,叶挺故居及其周围环境原貌得到全面恢复:以叶挺故居和叶挺纪念馆为依托,以叶挺将军生平和成长背景为主线,融入碧滟楼、会龙楼等客家人文资源。
2011年,叶挺纪念馆迁至秋长街道周田村,叶挺故居与叶挺纪念馆、腾云学堂、读书亭等组成叶挺将军纪念园。

建筑特点

结构

叶挺故居是一幢规模较小的客家围屋,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为两进院落式布局,面宽15米、进深16米、高5米,有四房两厅带厨房和天井。门前有一禾坪,长36米、宽20米,有围墙。邻近故居有一方亭,边长5米、高4.8米,亭柱间有0.8米高的护栏,北、西、南面各有一入口,叶挺少时常在此读书,故后人称读书亭。
故居大门左边的过道房为叶辅平的卧室,右厢为叶秋平居室,东面一间为叶挺父母卧室。厅堂西边为仅有几个平方米的小卧室,是叶挺夫妇居住的地方。卧室大门对面,有个小小的储物室,叶挺居室西边,为叶挺革命活动物件陈列室。

特点

叶挺故居
叶挺故居是典型的岭南农家小院,也是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围龙屋,故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叶挺故居座北向南,周边毗邻会水楼、会源楼、瑞狮围三个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碉堡楼式客家古寨。入内可见有天井,屏风,中堂,房子是砖瓦结构。叶挺故居坐北面南,内中陈设基本按照当年的样子,保持着岭南客家农家小院简朴的生活情景。

文物遗存

叶挺故居正厅放两把木椅,墙上挂着叶挺父母像及叶挺全家合影照片。
叶挺将军卧室靠西墙的小桌子上方,挂着一张叶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澳门摄的照片,是叶挺接受毛泽东邀请赴延安前所拍,当时拒绝蒋介石邀其出任中央军第一军长的职务,而接受担任新四军军长的职务,这是军事生涯中一张里程碑式的照片。
卧室大门对面的储物室,存放着叶挺将军一家人所用的农耕工具,有田间劳作时的用物,有大小筐箩、锄头、锹铣等,有收割用的镰刀,还有磨稻谷用的小小石磨,墙上还挂着已破损的斗篷。
叶挺故居的陈列室陈列着叶挺革命活动的五组资料及实物,故居共摆设了150多件照片、实物、文物,大致概括了叶挺的一生。

历史人物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民国十四年(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民国十五年(1925年)回国。时期,曾任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民国十七年(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民国三十年(1941年)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湖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集中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叶挺铜像

文物价值

叶挺纪故居展示了叶挺将军的生平和成长背景,展现了叶挺将军不平凡的人生和精神以及一代名将叶挺将军的历史功勋,展示了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铁军精神”。

保护措施

1978年,叶挺故居被列为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7月1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惠阳县人民政府联合拨款,对叶挺故居进行第一次修葺,恢复其建筑原貌,并于同年7月1日对外开放。
1989年6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粤府1989(92)号文,批准叶挺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叶挺故居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3年,惠阳区人民政府对叶挺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在故居门前建成2000平方米的叶挺故居广场,并在广场中央竖立叶挺铜像,增设叶挺家庭的田间劳作工具以及生活用品。
2006年6月,叶挺故居被列为第六批,编号为Ⅴ-143。
2010年,叶挺故居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旅游信息

地址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周田村将军路叶挺将军纪念园内。

门票

免费

交通

自驾途径金山大道、叶挺大道从将军路行驶20米到叶挺将军故居-售票处。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