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教弩台
古教弩台,三国时期,魏吴两军鏖兵在此,剑拔弩张,魏主曹操更是四次抵达合肥,陈兵驭师,在此地筑高台操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师,故名。现在的教弩台坐落在合肥最繁华的商业街淮河路步行街上,东西两侧分别是东蝴蝶巷与西蝴蝶巷,两条小巷子清丽温和,与教弩台在一起颇有些百炼钢化绕指柔的意味。
历史
建筑历史
教弩台原在老城之外,宋朝时候,合肥城扩建,台址才被圈入城内。此后,合肥城虽经历了无数风雨,但教弩台始终屹立,并成了合肥兴衰沉浮的历史见证。教弩台,亦名点将台,在合肥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的明教寺即耸立在高5米,面积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 古教弩台兴建百年后,毁于兵乱。唐代大历年间,有人在古教弩台遗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铁佛,当时的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唐代宗李豫诏令重建,定名“明教寺”,并沿用至今。唐人吴资曾写诗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历史演变:“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 ”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战火中,古教弩台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现古教弩台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
文物保护
古教弩台,1981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明教寺
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铁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兴建百年后,毁于兵乱。唐人吴资曾写诗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历史演变:“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战火中,明教寺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现今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明教寺门前原为南向直上台阶,33级,后为便利街道交通,直阶改为东西双向。在台阶前面,立着两只高达数米的石狮。石狮线条粗犷,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
屋上井
教弩台上有一口古井,因井口高出地面平房屋脊而名“屋上井”,井口石栏拙朴古老,镌刻“晋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字样,此井曾是供士兵解渴用的,水味甘美,四季不竭,经长年累月提水,井口石盘上还有23道光亮的提水绳沟。井栏口遗下汲水绳磨成的23条深沟,堪为千年历史之见证。
听松阁
著名的听松阁在小花园的东南角。听松阁旧址原为一土堆,传说曹操曾站在此处操演水军,后人便在此砌台纪念,取名“听松阁”。原来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
归西冢
位于听松阁西侧的“归西冢”,因葬有颇具神话色彩的一龟一鸡而得名。明教寺现存主体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重修。传说当时主持通圆上人除了传经布道,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以养龟为乐。他所养这只龟与其相伴时间较长,也很通人性,听到经声即口角张合,作念诵状。此龟在僧人唱颂时,便作“之”形爬行,四脚疾驰,像在闻歌而舞。通圆上人圆寂后,此龟也抑郁而终,被僧人葬于这个地方。1938年5月合肥被日军占领后,当时明教寺的主持藏印和尚不甘屈辱,饮毒殉节。藏印在世时曾养一只雄鸡,传说凡藏印上殿念佛,此鸡必亦步亦趋跟随。此鸡无疾而终后,藏印将它葬在龟冢附近,后人便统称此处为“龟鸡冢”。由于“龟鸡”与“归西”音近,人们说久了便把它谐音为“归西冢”了。
天王殿
天王殿东厢建有“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军队旗帜,战场上使用过的刀枪剑戟,以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墙壁上有诗人刘夜烽手书的绝句:“貔貅百万举刀弓,誓夺江东气似虹。横槊高歌雄一世,骑兵无奈遇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