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腾讯这两年

共 3829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12-12 10:17

刚工作的时候每年都会写总结,而且是卡点,后来越来越懒,不知多久没写了,索性借此机会来个两年总结。

先说大背景:

  • 2019年底我从腾讯理财通离职
  • 2020年中入行教育
  • 2021年8月响应政策变化
  • 2021年11月入职新公司

这就自然而然带出两个问题:

  • 为什么从腾讯离职,到教育
  • 对下一份工作的期望

这篇文,就聊聊这两年中,我的妥协与坚守。

从腾讯离职

为什么?这个问题被问了无数遍,亲戚,朋友,面试官…有时候对方知道我被问了很多遍,还是忍不住问。

不过可以理解,是我也会问,腾讯多好啊!家喻户晓的互联网三巨头,直到今年,某些社交软件的求职版块还流行着“有鹅选鹅”的论调。为什么呢?

一、门槛高,牌子响,相当于互联网界的清华北大,可以镀金

二、薪资高,年终丰厚,福利多(最突出的是第三点,多到超乎想象) 相比之下,很多公司把下午茶、周末双休、五险一金什么的当福利就太…

三、有很多优秀人才和海量学习资源(虽然利用率有限)

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要走?

就因为它太好,我在享受诸多福利的时候,反倒觉得不真实:

公司技术厉害,跟我好像没关系,没有技术是我发明的,也没有哪个轮子是我造的;

公司赚钱是多,跟我也没关系,体现不到我的薪水和奖金上,因为绩效一般;

团队成绩好,但获奖项目也跟我无关;

这些都会造成一种假象:我很好。

当然,这个“我”,不单指我这个人,好,也不是“我好”。

虽然这么说,并不代表因为这些选择离开就是对的,再回看当时,那就是一个职场人的正常状态罢了,好的成绩需要努力、运气、机会,软硬结合,缺一不可,而多数人是很难都具备的。

只是于此同时,我个人的职业发展也遭遇瓶颈, 且没有足够空间调整,多种因素混杂导致情绪低落,就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心气儿了。

只能主动砍掉一些东西,寻找新的空间。

话虽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数以万计的大公司,每个人的期望、境遇、阶段,都会不同,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所以以上描述仅供参考,如果你还没出校门,或者一直在小公司努力,将腾讯当做灯塔一样去追求,我依然支持,因为经历的过程、思考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或许你们很搭。

面试求职

求职需要分两段讲。

入行教育

裸辞本身就需要勇气,对当时的我来说更甚,再加上不巧碰上20年初的疫情,隔了几个月没有工作,虽然一直在尽力做准备,但还是不顺利,四月中回深圳,五月中找到上一份工作,也就是“平行线教育”。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从腾讯理财跳到教育,从上面的离职原因和下面的时间点就能看出来,二者没有联系,选择教育是因为在当时看它还算是一个朝阳的、无公害的行业,可能会有好的发展。

我对这份工作要求不高,能锻炼提升就可以,就是上文说的“调整空间”,而这份工作最终给予我的超出预期,我在团队中不仅从零到一搭建几个项目,还打通了前后端的链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找到了进一步成长的方向,从某种程度看,完成了“突破瓶颈”的任务,这对后面的职业道路很重要。

不幸运的是,在我还没完全做好准备的时候,就被迫进入下个阶段,国家一纸文件发出,公司顽强地撑到今年8月,还是被撤了。

拥抱变化

可能很多人觉得,有大厂背景和八年工作经验,找工作应该很顺利,不论是大厂还是独角兽,高级工程师、专家、Leader,都很合适,很稳。

从简历上看的确亮眼,合理情况也应该是这样,但事实总会不“合理”。

既已完成瓶颈的突破,我的下个目标自然更高,对应的,用人方对我的要求也会高。这就造成一个不大好的局面——“互相看不上”。

我看不上的公司,很大程度在于不稳定、不明朗,一个稳定发展的公司/行业,是踏实工作的前提,也是积累、沉淀成绩的基础,我仍需要一份有保障的工作。

公司看不上我,工作八年,应该是资深了,基础很扎实,项目经验很丰富,解决过很多疑难杂症,知识面兼顾广度和深度。这种情况下的面试难度可想而知。几乎一天会被挖掘N次:解决过最难的技术问题、最擅长的领域、跳槽的原因、职业发展规划、为什么从腾讯离职,更不用说各种原理和算法实现了。

在这中间,令我惭愧的是,工作多年,没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项目经历或者问题解决过程,只能归咎于没有做好“项目记录”或者“学习记录”,这也是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的。

除此之外,有些公司还会看职级对标、管理经验、技术栈匹配度、项目匹配度等,稍有差池,就难以成功。

所以,你说行情不好吗?明明市场上有那么多公司在招贤纳士,要说好,也有那么多人两三个月找不到理想工作。

人才市场的供求失衡就体现在这了,而且这种失衡对大龄求职者更加不利,你要跟工作年限匹配的职位,得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你想降级,公司可能还不大愿意,比你年轻,能力强,要钱少的人也多的是,要你的理由呢。这种情况会长期存在。

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从这个过程中受益,至少借此机会对前端开发的知识体系加深了认识,某些具体问题深入了解了细节,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为后面的提升指出了方向。

和工作共赢

这部分稍微聊聊工作相关,“找工作”和“工作时”的心态。

公司招人意味着什么?

  • 事情多,做不完:你是去凑人力的
  • 事情难,搞不定:你是去攻坚的

所以,不论是否职场新人,都不要设想有公司单纯是让你去学习、成长、享受福利的,更不需要觉得自己的事情琐碎,或者难,就不想干了,公司的事,项目的事,本就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分工,有顺利,有不顺利,在哪都一样,平常心看待。

还有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项目瓶颈是否存在?长期被业务缠身,难以提升自己?

作为技术从业者,提升无非两个层面:广度、深度

对不同类型的业务,产品形态、技术类型、解决的问题以及开发中遇到的问题都会不同,就会有长期甚至重复地运用某一项技能做事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限制项目实践的广度,然后,如果仅仅停留在会用,干完活了事,同时就限制深度。

无解吗?开发无权改变产品,也不会跨界干涉,但有两点可以探讨——主动性、落地

一、做的事情可以局限,但人没有局限,我走出舒适圈去学习了吗?

二、团队有职责划分,我是否有承担其他职责的能力,且去请求承担。

三、我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去推进和实践自己想尝试的东西,但是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能够落地。

想清楚这三点,就会知道,要走出困境,多维度成长,基础能力是前提,主动找机会是助推,然后才可能出成绩,而不是“等机会——长能力——出成绩”。

把路走宽

上面是跟工作直接相关的,最后聊点比较普适的,一路走来的感受。

人年轻的时候是最穷的,精神、情感和经济都很穷,可以有很多可能,路很宽

升职加薪、考驾照、谈恋爱、买房、结婚、生子...生活的版图就这样慢慢一块块拼凑和构建起来,最开始还是升级打怪一样,达成各种成就,很大满足感,但随着职业发展的瓶颈,生活负担的加重,每个人面对的不再是一片空白的兴奋,而是充满未知的迷茫。

迷茫的来源有二:

一、选择了一件事情之后,很难再有机会重新选择,难走回头路,哪怕这条路走得不好;

二、才华或者财富撑不起野心。

生活就从“找幸福”逐渐变成“找出路”,路被走窄了

所以,“路”要怎么走呢?

这里不聊细节,就聊一点,不要偷懒,不要畏难,特别是年轻人。

多提升,多挑战,多为自己积累技能和经验,如果先选了一条好走的、舒服的路,突然有一天发生变化,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应对变化的能力,没有几张牌可打,除了当前那条路,别的路都走不通了。

俗话说:欠的债总要还。且不说还债很难,有些债是怎么都还不上的。

比如:学历。我是普通本科,跟211、985学校的比不了,跟名牌比不了,跟硕士、博士也比不了,但这起码也是多数岗位的门槛标准,不至于到处被卡,我认识一些中学、专科学历的朋友,他们才是真的难,现在大学生遍地,硕士、博士都越来越多,他们的生存空间在哪呢,干着同样的活,拿着远低于同行的薪水,他们的上升空间又在哪呢。

再比如,你是个5年经历的人,但本质上只有2年的水平,你跟别人说,你就把我当2年的用吧,我可以接受,我可以成长,那不好意思,公司为啥不直接去用2年的?

还债很难,少欠债,少欠债,才能正向积累,路就越走越宽

接下来分享几个小Tips:

  • 比你得到的多的,一定比你付出多。这个“得到”不单指某一方面,知识、资源、圈子,都是。不要干羡慕谁,要看他做了什么,一对比,就会发现差距。

  • 每个人都会有困难时期,但困难都是一阵子,在自己努力和他人适当地帮助下,撑一段就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

  • 我们随时可以放弃任何东西,但盲目放弃是没有意义的,不要轻易选择。

这几个月的求职公司名单:

阿里、腾讯音乐、百度、虾皮、字节、快手、京东、美团、Coding、ONES、AfterShip、有赞、乐信、思谋、大宇无限、元戎启行、店匠、丰巢、涂鸦智能、金蝶、VIVO、OPPO、飞利浦、稿定、极光推送、云鲸科技、美的、房极客、菜鸟网络、微众银行、迷你游戏、智看技术、领星等。

可能还有没记起来的,但已经够多了,我都没想过会有这么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我交流。

这次就到这,已经踏上新征程,还在适应,祝我们好运~


请你喝杯🍵 记得三连哦~

1.阅读完记得给🌲 酱点个赞哦,有👍 有动力

2.关注公众号前端那些趣事,陪你聊聊前端的趣事

3.文章收录在Github frontendThings 感谢Star✨



浏览 4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