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底乡
地名由来:马鞍底乡因乡人民政府驻马鞍底街而得名。
2022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马鞍底乡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
位置•面积:马鞍底乡位于金平县东部,地处东经102°24’—103°00’,北纬22°35’—22°48’。东、南、西三面与越南接壤,北与勐桥乡相连,国境线长达156千米,地域面积284.7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63个村民小组。人口•民族:全乡人口17348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4人,占总人口97.8%。人口自然增长率8‰。世居着苗、瑶、哈尼、彝、汉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964人,占总人口97.8%。耕地面积:2003年有耕地20838亩,其中水田12367亩,旱地8471亩。盛产草果,草果种植面积11260亩,产量240吨。经济概貌: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4元,粮食产量7434吨,农民人均有粮349千克。财政收入51万元,财政支出167.8万元。特色经济:马鞍底乡地处山区,土壤肥沃,海拔悬殊大,森林植被茂密,适宜发展草果、竹子、经济林果、板蓝根、珍贵药材等山区经济及香蕉、芒果、甘蔗等亚热带作物。优势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最高海拔3012米,最低海拔200米,海拔高差悬殊2812米。常年平均气温20—23°C,年均降水量2000—2400毫米。有中梁河、龙脖河、太平河、水碾河、拉灯河等,河水落差高、流量大、水流稳定,可建10万千瓦以上梯田电站,至今未开发利用。森林覆盖率67%,以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20万亩莽莽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保存极为完整。其中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植物:南方红豆杉、竹叶柏、鸡毛松、剑叶尤血树和红椿以及黑熊、蜂猴、岩羊、野猪、眼镜蛇、蟒等,此外,野生三七、黄莲、山乌龟等珍贵药材资源丰富,有香菌、蕨菜、黑木耳等野生蔬菜食品。已发现铁、铜、钽铌、黄金、硅、云母等矿物,有些矿物品位较高、储量大,极具开发潜力。拉灯瀑布、标水岩瀑布、五台山瀑布群,堪称“中华一绝”的天生桥跨国景观,延着156千米国境线分布,为探险旅游爱好者最好的去处。另外,还有远古的浓浓的民族风情,气势磅礴的万亩梯田,星罗棋布的哈尼蘑菇房,古朴的瑶族婚礼,香气扑鼻的彝家苦辣白酒,等待着远方客人前来鉴赏品尝。集镇建设:在完善马鞍底综合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加紧推进地西北边贸市场的建设,两个市场年交易总额达5000万元以上,其中地西北边境贸易额达2137万元,进出口总额67万元。
历史沿革:
明朝时,属临安府王弄山长官司。
清雍正八年(1730年),属文山县王弄里。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属河口对汛督办公署。
1950年,属文山行政专员公署。
1954年5月,马鞍底划入金平县,为金平县第六区(马鞍底区)。
1970年3月,马鞍底区改为红江公社。
1973年,更名马鞍底公社。
1983年,改为马鞍底区。
1987年12月,由马鞍底区改为马鞍底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