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川城址

共 148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11

历史沿革

城川城址始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为唐代宥州城。
西夏宝义二年(1227年),废弃。遗址因长期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损毁严重。
1988年,内蒙古伊克昭盟文物站为配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城川城址进行了调查。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该城址进行了详细的复查,最终判定城川城址面积。
城川城址·平面示意图

遗址特点

城川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31米,南北宽约590米,面积约为431304平方米。城墙由灰白色沙土夯筑而成,基宽3~10米,城垣残高2.5~5米,夯层厚15~20厘米,结构坚实紧密。东、南、北墙保存较好,墙上角楼、马面、瓮城清晰可见;西墙破坏较为严重,但基本轮廓仍然可以辨认。古城的东、南、西三面各开一门,外加筑有瓮城;古城北面虽不设城门,但在北城墙的中部,建有高大的夯土台基,为敌楼遗迹。南墙瓮城保存相对较为完好,东西约55米,南北约28米,瓮城南墙中部偏西处有一豁口,为瓮城城门所在。城墙四角筑有角楼,仅城址东南角角楼较为完整,其余三处均已破坏。各墙上均筑有马面,马面呈正方形,突出墙体10.43米,长10.82米。
城外四周修有护城河,护城河平面呈长方形,河道宽约20米,周长约为3054米。护城河的河水现今大都已经干涸,仅在城址东南角外有些积水。城墙以外与护城河之间设有护城壕,护城壕距城墙约26米。
城川城址

文物遗存

城川城址早年地表遍布陶、瓦残片遗物。城址内文化层厚约1.5~2米,表土30~40厘米之下有厚约150~200厘米的黑色、黑灰色文化层,包含有大量砖瓦、陶瓷残片等。其中,器形有兽面瓦当、兽面盆、罐、碗、杯、瓮等,纹饰包含青花、剔花、草叶纹等。出土的古币从西汉到清朝应有尽有,其中以唐、宋的古币居多,但没有元、明两代的古币。其间各个年号的钱币有20多种,以唐朝“开元通宝”为盛,此外还有宋代的“太平通宝”“宣和通宝”“皇宋通宝”“圣宋元宝”以及清代同治年以后的部分货币。

历史文化

据文献记载,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将江淮各州放逐的胡人迁回,安置在原兰池州一带,以宽宥为名,置宥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将宥州寄置于经略军城,原宥州更名为宁朔郡,后废。唐元和九年(814年),于旧宥州东北三百里新置宥州,以安置归附的党项民众。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再次将新宥州移至长泽县。因宥州后被吐蕃军队所破,唐长庆四年(824年),重建,直至唐末。宋时属西夏。蒙元时废。据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等考证,城川古城即为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前移至长泽县的宥州城故址。

文物价值

城川城址无论是在研究中国北方生态过渡带的人地关系、民族关系,还是研究奢延泽、毛乌素沙地历史环境变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唐、宋、西夏时期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城市建制、民族交往等方面无法替代的重要实物史料。

文物保护

1996年,城川城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城川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