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图书馆旧址

共 1575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结构

北平图书馆旧址由欧洲工程师莫律兰(V. Leth Moller)与丹麦艺术家尼尔摩(Erik Nyholm)等人设计,总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其主楼东西向面阔77米,南北向进深65米,高19.89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扩建的书库,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
北平图书馆旧址由大门、院墙、主楼(即文津楼)、配楼等组成。其大门为三开间琉璃顶门座式朱钉红漆大门,门上挂有牌匾“国家图书馆”,门前有两座石狮。大门后为广场,广场宽阔,内有华表一对,国旗杆一根,周围以绿瓦红墙围绕
主楼

特点

北平图书馆旧址主楼的建筑设计仿造了清代宫殿楼阁,尤其是太和殿的设计;采用绿琉璃庑殿顶,绿色柱身,周围是汉白玉须弥座式栏杆,主楼地上共有二层,配楼地上有一层,楼间由平顶连廊连接,各楼均有地下层。主楼一层左右各有一报告厅、展览厅,二层为阅览室,后部是书库,连接走廊两侧为办公用房
北平图书馆旧址建筑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坚持民族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顺应了时代的风气。主楼文津楼的设计将现代图书馆的需要与中国宫殿式建筑互相调和。其支柱与屋顶完全采用中国式风格,且所有支柱全能直达于基础,采光良好。建筑各部分的布局与整体布局协调,且布置具有弹性,预留有扩建场所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内还有经木质旋转门、衣帽寄存间、玻璃吊灯、铜质五金旋钮的中式推窗、直饮水系统、木质雕花的大楼梯等,阅览室可供200人阅读,内有柔软的软木地面和图书运送设备
图书馆平面图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艺文

馆务管理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下设二会八部,分别为购书委员会、编纂委员会、总务部、采访部、编纂部、阅览部、善本部、金石部、舆图部和期刊部,馆藏书籍包括、蒙古文、普通书籍逾四十万册;宋元明清刊本、写本、抄本古籍逾三万册;逾八千幅;八千余幅;此外还有寄存图书六千余种三万余册。其中包括了《四库全书》等收藏。
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民国时期是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但并不提供外借。另外,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着严格的要求,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
内部老照片

文物价值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文津楼)的落成,不但在国内外图书馆界与建筑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改变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无定所”的局面。此后,北平图书馆的人才培养、馆藏建设、目录索引编纂、学术研究成就卓著,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基础
北平图书馆旧址主楼(文津楼)是中国最早一批采用公开方式遴选设计方案的国家级公共建筑项目,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并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设计管理,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的典范之一

文物保护

2006年5月25日,北平图书馆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北平图书馆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为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北平图书馆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7号,东北邻北海公园,东邻团城、大高玄殿、景山公园、故宫博物院等,南邻中南海,西邻西四地区

门票价格

北平图书馆旧址免费对外开放,参观前需通过“国家图书馆服务号”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预约场馆选择“古籍馆”

开放时间

北京图书馆旧址,即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开放时间为每日09:00—12:00,13:00—17:00,周一、周日闭馆

交通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