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子城遗址

共 172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4

历史沿革

嘉兴子城遗址始建于三国吴黄龙年间,距今已有1790多年的历史。
太平天国时,子城内曾建七进听王府,规模宏大,史称“七重天”。
清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清军占领嘉兴,清兵淮军入城后,大肆抢掠、拆屋,听王府房舍门窗均被拆卖。后四进楼房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失火焚毁。
民国三年(1914年),子城内又建浙军第二十一团营房,俗称“西大营”,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毁于日军的炮火。翌年7月,敌伪在此地建“绥靖司令部营房”,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子城内大小营房共20多幢,均是日本式建筑。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蒋经国在子城办“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嘉兴青年中学”,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青中”解散。
嘉兴子城遗址北城墙剖面
2017年,嘉兴子城遗址实施考古发掘,勘探东城墙位置,解剖北城墙,发现了五代时期城墙,探明子城明清大堂位置、规格及子城遗址起始年代。

遗址特点

中国的古建筑都有一条中轴线,嘉兴子城遗址的中轴线串联起了嘉兴的历史文化。
谯楼
嘉兴子城遗址谯楼
谯楼,子城的南门,正是位于中轴线上。谯楼即鼓楼,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于元代始建,当时名为“丽谯”。现存的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均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谯楼西侧墙内嵌有“重修嘉兴府治碑记”石碑。
甬道
嘉兴子城遗址明清墙基
中轴线上一条距离地表1.5米左右、宽1.4米、保存较好的明代甬道显露,并一直向北延伸。在1.8米深处还有一条宋代甬道,叠压在一起了。沿着甬道向北,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等一一呈现。五代、宋代、明代、清代的砖石层层叠叠、纵横交错。
北城墙
嘉兴子城遗址南城墙平面
沿着甬道一直往北走,就来到了北城墙,经勘探,北城墙宽5.8米,墙外就是中山路。沿着北城墙遗址走,就能看到西城墙和南城墙的遗址,而通过城内衙署布局的勘探,也发现了礼制建筑区(宣诏、颁春亭、谯楼、仪门、戒石碑)、设厅(官署区)、生活区(后宅、园林)等的部分遗迹。

文物遗存

综述
嘉兴子城遗址出土文物
嘉兴子城遗址发现的文物,包括带花纹的瓦缸、带文字的铭文砖、古钱币、青铜器等。
石狮
嘉兴子城遗址石狮
嘉兴子城遗址谯楼前有一对“百年守望”的石狮。这对石狮虽经修葺,但狮身上依然清晰可见斑驳的历史痕迹。

研究价值

嘉兴子城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区,古今重叠,城墙、城内遗址保存较好,这对还原中古江南子城面貌,研究唐宋衙署建筑、城市制度意义重大。

主要景点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
嘉兴子城遗址
2021年6月25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建设是以考古遗址的保护为基础,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遗址现存情况、展示价值、历史资料等综合因素进行保护与建设,坚持“修旧如故”、“最小干预”的原则,既保留了历史古迹,又充分融合一些科技元素,在历史的厚重感中增添活力,向人们展现了嘉兴悠久城建史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嘉兴子城遗址主要建设内容为子城遗址保护与展示、文物建筑与设施的保护利用与修缮、景观绿化及室外附属等。在嘉兴老城区历史文化中轴线上,由谯楼向南,设置了18条铜带,18条篆刻年份和大事记的铜带,代表自吴黄龙三年(231年)建成至今1700多年的历史,铜带结合银杏树池,加以灯光配合,形成一条真正的跨越时光的千年大道。

保护措施

2005年,嘉兴子城遗址谯楼部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嘉兴子城遗址内部的民国绥靖司令部营房公布为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嘉兴子城遗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嘉兴子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嘉兴子城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嘉兴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嘉兴子城遗址,大约用时6分钟,路程约2.4千米。
浏览 1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