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程序员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写代码,而是。。。
面对冷冰冰的机器、代码、工具,程序员的首要工作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方能入手去敲打出美妙的代码。
近日,一篇《Developers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figuring the system out》的文章在HacekerNews上引起了不少开发者的共鸣,作者表示,程序员大部分时间都在摸索系统之上,而非构建系统。
对于这一话题,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Zelkowitz、Shaw和Gannon出版的《软件工程和设计原理》一书,书中描述到,程序员把大部分的时间(67%)都花在了开发维护上。
诚然,这本书并没有告知这一数字的背后,那么在40年后的今天,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在CSDN举办的2022开发者生态汇上,知名程序员,MegaEase CEO 左耳朵耗子(陈皓)在演讲中提到,在国内没有一家软件公司有升级部门,经常是老到20年的系统依然在使用。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系统,程序员入职的第一件事或许就是弄清楚这些老“玩意”后进行着修修补补的工作。
对此,原文作者提到,论文《Measuring Program Comprehension: A Large-Scale Field Study with Professionals》中指出了程序员在一个项目上的时间分配,其中约58%的时间来理解系统,并阐述这一数字是如何得来的。
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花在摸索系统上的时间并没有变少。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成本,但人们在日常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构建系统,而不是如何弄清楚一个系统。
开发者是如何搞清楚系统的呢?开发者更多是通过阅读代码来摸清系统的架构与分支,这一结论也在论文《Measuring Program Comprehension》得到了验证。
那有没有什么其它更高效的方式呢?程序员为什么要阅读源码呢?其实对于程序员来说,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是很难进行下一步的代码搭建,因此摸清系统,最主要的是为了做出更好的编程决策。
阅读只是从数据中收集信息的一种手段,也恰好可能是最手动的方式,这就为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人们往往会进行命名,否则就会像伏地魔一样。在多年以前,把弄清楚系统然后再做下一步称之为评估,并且还提出应该围绕评估来优化开发。
通过阅读来提取数据是最机械的一种方式,无法规模化,还会带来信息不完整和不确定性。在还未摸清系统全貌之前,决策不应该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之上。数据科学告诉我们,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去匹配相应的工具进行推理。
软件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由无数关联项组成,因此人们无法预测具体的问题,但可以预测出问题类别。树立可塑开发思想,在摸清问题之后,构建自定义工具流程,从而快速处理上下文中的重要内容。在未来十年,人们无需通过阅读源码来衡量是否“弄清了系统”,取代它的应该是解决实际的问题。
针对这个话题,HackerNews不少人都提到了结对编程,一位gleenn网友则提出了结对编程模式:人们往往会避免或者纠结结对编程,认为结对编程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是非结对的2倍,这完全是错误的理解。
当他在一个每天轮流做结对编程的地方工作时,在一个熟悉系统并能即时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人面前写代码,一个新开发者的效率可以一飞冲天,比一个人做要快速好几百万倍。
ID为kayodelycaon的用户表示,在一个100%进行结对编程的地方工作,意味着无法结对的人就会被过滤,而能否进行结对编程,与当事人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关系,比如自己有多动症、短期记忆方面的问题等。但自己却能编写出非常好的代码,会考虑代码的可读性、算法复杂性、副作用、可测试性等多个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