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造像

共 1644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千像寺造像集中刊刻于辽代。辽统和五年(987年)《盘山祐唐寺创建讲堂碑铭并序》载:“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泽钵,瞬息而泯,因兹构精舍宴坐矣。于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显其殊胜也虽雨渍苔斑,睹仪相而犹在"
1976年4月、1982年5月,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和蓟县文物保管所对千像寺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
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蓟县文物保管所通过调查和多次复查,在千像寺周围124处山地巨石上发现535尊线刻造像。
2008年,清理千像寺遗址东侧道路时,在路旁沟中又发现2处17尊线刻造像。125号地点:造像15尊,立姿,最大高2.02米,最小高1.14米。126号地点:造像2尊,坐姿,高分别为1.06米,0.89米。
2014年4月,千像寺造像进行维护。
2020年~2021年,天津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与工作组主要成员,对千像寺造像保护情况展开调研。

文物特点

千像寺造像现存线刻佛教造像552尊,寺庙遗址1处、碑刻3通、残经幢1个,石窟1处、摩崖题刻5处、摩崖诗文6首。是全国已发现分布面积最广、体量最大的辽代民间石刻造像群。造像刊刻于124处悬崖或石块上,保存现状较好、刊刻线条清晰、轮廓清楚的造像比例约占22%;线条模糊、轮廓大部分不清楚的造像占19%;已有7%的造像受到载体石块裂开的侵害。最高处石刻与最低处石刻的高差约95米。地势北高南低,岩石风化明显。空间分布实测面积为0.4平方千米。
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造像均为佛教题材。初步确定有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佛、药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弟子等。据大日如来佛等,主要表现的是佛教密宗的内容。有些造像的形象(如手持钵——手持杖佛、双手托钵佛)在其它地区石窟或摩崖造像中较少见。佛像面型方或方圆,面部大都朝向寺庙,额前肉髻与发髻之间的髻珠扁圆或近圆,菩萨多戴宝冠,体态挺拔,衣纹疏朗;佛座多为覆莲圆座,也有方形须弥座、仰莲须弥座;部分佛像手持法器。根据造像的五官特征、发髻样式、衣纹与佛座的形态初步推断,造像群刊刻的时间集中于辽代;造像形态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别,具有分期意义。尚未发现早于辽代早期和晚于辽代晚期的线刻造像。许多造像的旁边刻有带栏框的榜题,但文字大都漫漶不清。可辨识的文字多为“为亡母造像”或“弟子某某敬造”一类的内容,没有发现造像的名称及刊刻造像的时间。造像全部采用阴线刻的技法,除少数造像略显繁复,大都造型简练,线条粗放千像寺辽代佛教石刻造像,无论是表现形式、榜题内容,还是刊刻技法,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民间造像的特点。

文物遗存

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造像均以阴线刊刻在花岗岩质的巨大孤石或崖壁上,依岩石的形状布局,或单尊或成组,数目不等,成组造像间存在组合关系。造像分为立姿、坐姿两种,以立姿为主,不见卧姿,有立姿与立姿的组合,坐姿与坐姿的组合,还有立姿与坐姿的组合。造像的高度不等,立姿高度一般为1.1~1.5米,最大者2.2米,坐姿高度一般为0.9米,最小者0.6米。

文物价值

唐辽时期,汉传佛教密宗由盛转衰,千像寺造像是汉传密宗鼎盛时期的产物,为研究密宗盛衰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研究佛教史和佛教考古的宝贵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06年5月,千像寺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千像寺造像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联合村北500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千像寺造像,路程约15千米,用时约28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