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场铺遗址

教场铺遗址

共 1331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73年,教场铺村民在金牛山取土建房时,意外发现一把青铜剑。原茌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前往金牛山进行调查,确认其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体的遗址。
1999—2005年,、聊城市文物局组成考古发掘工作组,对教场铺遗址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址的年代、规模和布局。
教场铺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碑

遗址特点

教场铺遗址
教场铺遗址,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址平面呈东西略长、南北略短的圆形,城圈内东西长约230米、南北长约180米,面积近5万平方米。遗址面积2000余平方米。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到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夯土特征有二:西半部10余米用生面沙土筑成,土质纯净,较松散;东半部为黑黄色细花夯土,土质坚硬。遗址中部有大、小两座台基。房址多为圆形地面式单间建筑,面积一般在10—15平方米。房址的门道一般朝向南或东南以便获取最充足的阳光照射。

文物遗存

教场铺遗址,城内出土房址37座、陶窑7座、祭祀坑10座、奠基坑8座、墓葬4座、灰坑300多座及城墙等大量龙山文化中晚期阶段的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遗物,其中不乏磨光蛋壳黑陶杯、磨光黑陶三足盘等陶质礼器,且出土了带有明显痕迹的卜骨。
教场铺遗址文物发掘

历史文化

教场铺遗址位于历史悠久的,是黄河流域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因孟尝君曾练兵于此,故名教场铺。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逐鹿中原时曾经在这一带活动。教场铺遗址是一处等级、规格较高的中心性遗址,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五千年文明探源地之一。

研究价值

教场铺遗址发掘过程中,在浮选物中发现了小麦等种植植物遗存,这一重大发现对探讨小麦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和传播路线提出了挑战,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小麦已经从西亚传入中国中原腹地,比人们原先认为的时间更早。同时,小麦的传入推动了北方地区灌溉系统的发展,加速了文明化的进程,同时还预示着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种植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的到来。
教场铺遗址位于古济水流域,是华夏和东夷族交界处,教场铺遗址的发现对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以及夷夏两大集团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92年,教场铺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教场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教场铺遗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教场铺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教场铺村。

交通信息

向南出发,经由华鲁街、东渔河桥到达教场铺遗址。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