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新、老古城遗址
惠远新、老古城遗址
共 253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2:19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中叶,清政府消灭了准噶尔政权,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为加强对新疆的管治,决定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采取“军政合一”的管理制度,清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修建惠远城。清六年(1866年),惠远城被回民起义军攻破。清同治十一年(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惠远城被毁。清八年(1882年),通过《中俄伊犁条约》收复伊犁,但霍尔果斯河以西5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沙俄吞并。收复伊犁后,同年在惠远城以北15千米处修建新城,仍叫惠远,即现在的惠远城。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将省会设在了东边的迪化,即现在的乌鲁木齐市。但惠远依然是军事重镇。民国元年(1912年),革命党人在新疆起义成功,结束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整整150年,惠远都是新疆地区的军事重镇。
伊犁将军府于2004年修缮后,保存完整,结构稳定。伊犁将军府建筑本体在2001年进行过数次保护性维修。
钟鼓楼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民国十六年(1927年)、1964年,进行过局部维修。1981年8月,落架维修。1982年5月,重新建立起的屋架被大风吹倒。同年用4个月时间将钟鼓楼修缮一新。
2017年6月17日至7月4日,受霍城县文物局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陕西知行考古勘探有限公司合作对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惠远新、老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
遗址特点
综述
惠远城由新、老两部分构成,位于霍城县境内。惠远城作为连通中原与中亚的战略要地,在清代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惠远新城遗址
惠远新城位于惠远镇新城村,地处伊犁河低阶地河漫滩上,城址平面形状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长约1310米,南北宽约1290米,周长约5200米。城墙残高约3~4米、宽约2.5~3米,城垣均为分段夹夯而成。东墙、南墙处均有坍塌与当地居民取土破坏的缺口。城垣四周原开挖有护城河,河口宽约14米、底宽约10米、深约2~3米,护城河内侧距城垣之间的夹道宽约18米,西面、北面护城河遗迹较为清晰。
惠远老城遗址
主要建筑
钟鼓楼
将军府
惠远古城伊犁将军府之一(正门)
将军府主要建筑有军府大门,将军府内殿,将军亭、东西营房、客房、书房等。大门为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在大门内尚可见到将军府旧址残存的墙体,系用土坯垒砌而成,一偏门用条砖砌成,现位于部队大院之内。东西两侧营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十四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前檐外其余各面以墙体围护,下槛及两山墙前后墀头使用砖,其他部位均用土坯砌筑,室内用8组土坯墙隔成大小不同九个室。内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高7米,前、后出廊,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另有一四合院建筑,为办公室、书房、客房与住室,办公室,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高5.2米,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均八檩,用四柱。书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后出廊。两山墙体后墀头及下槛使用条砖,廊间墙做拱卷门。客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5.45米,前出廊。住室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两山墙体前后墀头及下槛使用条砖,廊间墙做拱券门。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是一座园林式的古建筑群,四周是高大的围墙。整体布局上属于典型的中轴线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将军府大门、正殿、将军亭,两侧分别为东西营房、客房、书房;书房的西侧为一四合院,包括办公室和居室等,四合院后为金库。内殿后有一歇山顶木结构将军亭,在现部队大院内,有一弹药库,破损严重,平顶土坯结构建筑。
文物遗存
钟鼓楼
钟鼓楼楼顶正脊四端各有大呁,中有宝瓶和铁戟,戗脊尽端均有仙人走兽装饰,瓦陇出檐处装有勾头滴水。各层檐面及楼顶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屋檐下梁柱额枋均绘彩画。
价值意义
惠远新、老古城遗址是新疆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光辉历史的见证。研究、保护、管理和利用好这些文物,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各族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惠远新、老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惠远新、老古城遗址,路程约10千米,用时约1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