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寺

马鞍寺

共 2053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40

历史沿革

马鞍寺始建于明代。马鞍寺最初并不是寺庙,而是承古龙桥书院改建而成,修建者为曾经官拜山东按察使的本地进士汪东洋。
清同治六年(1867年),马鞍寺建乐楼。
清乾隆年间,马鞍寺大雄宝殿建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鞍寺长期作为学校和敬老院使用,这也是马鞍寺古建筑和壁画能在“破四旧”中得以幸存的重要原因。
2021年,绵阳市游仙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完成马鞍寺消防工程。

建筑格局

马鞍寺坐东北朝西南,沿中轴线呈纵向并列布局:乐楼、广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两边并排13间厢房,和寺庙一起组成闭合式的两进四合院建筑群。整个建筑用材粗大,造型朴实,门窗雕刻素雅。大雄殿、观音殿的檐柱上均有装饰性斗拱,有着鲜明的四川地方特色。马鞍寺有五绝,即壁画、乐楼、碑匾、古树和文昌帝像。

主要建筑

乐楼

马鞍寺的乐楼系二层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一百余平方米。为六翘角歇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建筑,下部用高石础支撑抬空,远望若悬空的“蜃楼”。乐楼中部向外突出,两耳室内收,平面呈“凸”字形。马鞍寺乐楼耳室壁间绘有民间壁画和数则戏班墨书题记。乐楼梁檐及檐柱上分别有透雕龙纹和浮雕龙纹雀替,明间楣框上的回纹挂落,镶嵌透雕仙鹤延年,六翘角单檐歇山顶,乐楼犹如群鸟展翅,屋顶、正脊、垂脊、角脊的八仙、蹲兽、凤凰、喜鹊、蝙蝠、花草等精美雕饰,寓意祥瑞。

天王殿

天王殿内里有弥勒、四大天王金像,天王殿前后都留有殿门,可直接进出。此殿为抬梁穿斗式结构,面阔五间长22米,进深三间宽12米。梁枋上装饰有绿蓝相间的龙纹、荷花图案,在廊柱与檐柱间的木板上,绘有二十四孝及民间故事等壁画,门窗隔心为直棂案图,通风透气,如一个个画框。天王殿屋顶为悬山顶,五脊二坡,正脊两端各有一身插宝剑的燕尾正吻,吞口衔脊,尾部翘卷,中间有如意草绕盆栽宝葫芦造型脊刹,垂脊上有四大天王雕饰,与殿内天王像呼应,主题凸显。天王殿后廊存有一通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义学碑,碑身虽残损剥蚀,但大部分碑文可辨。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是马鞍寺较宏伟豪华的一座佛殿。面阔五间长22米,进深三间宽12米。抬梁穿斗式梁架,前后檐廊架及柱上建有精巧的斗拱。斗拱是古建筑的灵魂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块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它是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同时显示建筑物及主人地位的重要性。大雄宝殿的斗拱是五踩翼形拱。斗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一步称为一踩,踩数越多越有气势,表明建筑等级越尊贵。殿前后柱头上有十攒斗拱,柱间额枋上有十二攒斗拱,同一殿庙斗拱数量不可谓不多。举头上望,殿内释迦摩尼金像龛位上空屋顶有一藻井。藻井是传统建筑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突然高起,如伞如盖”,有防火寓意,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应用在皇家或宗教建筑中。此藻井为八边形,居中的十二幅龙纹图案彩绘,雕刻精致。大雄宝殿北墙的东西两侧,绘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藏菩萨、地藏王菩萨、金刚手菩萨、普贤菩萨。

文物遗存

壁画

马鞍寺壁画数量众多,全川罕见。寺内建筑的挑、枋、壁间都绘有壁画。壁画内容涉及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宗教题材、戏剧历史。比如钟馗降魔、刘海戏金蟾、太公钓鱼、吕洞宾戏牡丹等等。大雄宝殿壁上绘有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等佛教题材的壁画数幅。
马鞍寺“五绝”之一:壁画

文昌帝像

马鞍寺文昌帝像整块檀木雕刻而成的塑像。

文物价值

马鞍寺乐楼耳室壁间绘有民间壁画和数则戏班墨书题记,马鞍寺建筑内的壁画多为仿唐吴道子画技,有“吴带当风”之韵。是研究戏曲发展史和传统绘画艺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料。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马鞍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