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庵

天台庵

共 182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天台庵
天台庵,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为北方天台宗庵院。

建筑格局

因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自身材料的原因,加之自然灾害、战争、人为等因素影响,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最早的即为唐代。天台庵为全国仅存的四处唐代木构古建筑之一,天台庵现存正殿一座,厅堂式建筑,殿身平面方形,基座由片石砌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瓦条叠脊。殿身正面、侧面的明间开间较大,次间仅有明间的一半,这在中国现存早期建筑的平面中是极少见的。四周设有木檐柱12根,圆形直柱造,柱头施有卷杀,卷杀较宋代更为和缓。柱间横向联接仅用阑额,无普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斗栱简洁,仅在栌斗口内出华栱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托檐榑,华栱乃四椽栿的两端伸出檐外制成,既无令栱,也无耍头,是最为简洁和原始的“斗口跳”做法。梁架与斗栱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整体构架简洁明快,相交严实,稳固有力。许多做法与建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
天台庵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是唐制建筑向宋制建筑的过渡实例。天台庵建在王曲村中心的坛形孤山顶上,四周村舍一如众星捧月,簇拥着天台庵。现仅存正殿三间与已经漫漶不清的唐碑一通,翼角之下的4根擎檐柱,为后世添加。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在梁架结构上还保持了唐代的结构。
天台庵
天台庵的举折,也就是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也就是说,到了晚唐,梁架在往高里做,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起来了,就举高了。之所以说天台庵是晚唐时期的建筑,是因为它的梁架举高是比较大的。
天台庵,由于它是庵,所以这个建筑本身由设计者精心的将女性爱好体现的建筑上。这体现在建筑的一些细微特征上,一是瓦件上,二是翼角部,三是斗拱上,这些特征或许其它人也有发现只是没有说明罢了。天台庵建于唐代历经千年经过了多次维修,但绝大部分构架保留了唐代特征,也留下了不同朝代的维修印记。

文物遗存

天台庵
天台庵原是一座佛教寺院,从其名字看,寺院为佛教天台宗所创,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天台庵正殿内原也有泥塑。天台庵正殿中塑像为“十二美女”。据考证,“十二美女”应是佛殿中十二圆觉塑像的百姓口语称谓。按照佛门说法,佛是“彻底觉悟者”,即达到了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最高境界;而菩萨则是“自觉觉他者”,即自己觉悟还要使众生觉悟。圆觉,有“圆满的觉悟”之含义,所谓“修行得道,功德圆满”。其实就是指要断绝一切烦恼安念,对世间一切事理大彻大悟,方能往身清净佛国,即身成佛。这十二位有望成佛的圆觉菩萨,其实不过是佛教教义概念化的产物,是一种象征,是佛门教义形象化而设计的,即向世人和信众展示成佛之道。现存宋代长子县法兴寺和南宋重庆大足石刻圆觉洞十二圆觉像最为精绝,塑像皆为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面相俊秀,神态自然,颇富生活气息。因此参考,天台庵正殿中的原十二圆觉塑像被百姓口头相传为“十二美女”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台庵附属文物只有龟趺座螭首造像碑一通,通高2.5米,宽0.8米,厚0.25米,依其形制判断应为唐代镌刻,碑阳横竖方格依稀可见,字迹漫漶不清。

保护措施

1973年,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国家级古建专家柴泽俊等在平顺县考察璧画时发现并确认天台庵为唐代建筑,随即平顺县革命委员会制作简易保护标志予以保护。
1986年,天台庵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天台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4月,中国已投资250多万元人民币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平顺天台庵进行修缮。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天台庵,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