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庙

大王庙

共 1450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大王庙始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藏山庙记》有“重建于金,源之于承安五年”的记载。自汉、唐、宋、元历代均有修葺。
金承安五年(1200年),大王庙重建。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建正殿。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乐楼。

建筑格局

大王庙坐北朝南,南北长56.48米,东西宽62.63米,总占地面积3537平方米。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门(后兼戏台)、正殿、寝宫,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碑廊和仪门分立二楼左右。现存建筑寝宫为金代原构,正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大王庙

主要建筑

山门

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山门明间留有较低的通道,次间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演出时架木板制成平整的台面。乐楼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

正殿

正殿是庙内主体建筑,面宽3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鸱尾高6.5米,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盖,前檐插廊。殿宇由台基、层架、屋顶3部分组成。台基高45厘米,宽16.3米,长14.9米,近似方形,用青石块砌筑。覆盆式柱础,上立粗大的木柱,柱上施枋,沿柱砌墙,前后开设门窗。四周立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结合紧密,以增强建筑物整体的稳固性。檐柱柱头用曲形斗栱,层层叠架,承托着深远的出檐。屋顶为单檐歇山顶,铺盖琉璃简瓦和5脊6兽,殿内使用了长跨3间的粗大木料,属典型的减柱营造式,从而使殿内宽敞明亮。

寝宫

寝宫位于大殿之后,面阔3间,通体面宽12.1米,进深6.6米,鸱高6米,单檐悬山顶,屋顶为筒板瓦覆盖。柱头卷刹显著,圆和自然。柱上阑额普拍枋呈“丁”字型断面,出头垂直砍截,不作任何装饰。其整体结构为7檩4椽、5脊6兽,前后檐立柱卧栏各4层,梁、柱、栏、斗拱皆用材粗大,卯榫严实,构筑稳固。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造,明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内外。其斗栱形制多样,上下相异,各栱两端之卷刹皆为5瓣,每瓣微向内弧,这种做法在中国古建筑中尚不多见。据古建专家鉴定,认为此殿属辽代遗物。

文物遗存

大王庙山墙上有出行、回宫图,后墙有尚膳、尚服壁画80余平方米,沥粉贴金,为明代壁画。正殿东侧的碑廊中保存有元、明、清修庙碑碣16通,其中吕思诚撰文、杨佐书丹、葛(禋)篆额的《重修藏山神祠记》碑,北魏兴道村千佛寺的千佛造像碑,仿摹唐代颜真卿、吴道子书画的原县城文庙《夫子庙堂记、宣圣衮公小景》碑等。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1986年8月,大王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大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王庙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城关镇西关村。

交通路线

北京—京港澳高速—新元高速—石家庄绕城高速—京昆高速—苇杨线—乌海县—314省道—大王庙
上海—沪蓉高速—江宜高速—京沪高速—泰新高速—青银高速—京昆高速—苇杨线—乌海县—314省道—大王庙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