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万屯墓群

兴义万屯墓群

共 161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兴义万屯墓群葬于东汉和帝(89~105年)至灵帝(168~189年)期间,为东汉中晚期。
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首次对兴义万屯墓群8座汉墓进行发掘。
1976年12月到1977年1月,贵州省考古调查队进入兴义万屯一带调查。当时开挖了一个墓室,这个墓室后来被定为“兴义8号墓”。同时,试掘了十二座古墓。
兴义万屯墓群挖掘现场
1992年,贵州省文物处又对兴义万屯墓群另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兴义万屯墓群分布面积约65.61平方千米,是贵州境内分布面积广、数量多,科研价值重大的一处汉墓遗存。该墓群墓葬种类多,有土坑、砖室、石室和砖石混合等形制。根据平面形制,又可分为刀形券顶墓、长方形券顶墓和“凸”形券顶墓。墓葬规模大,结构复杂。兴义万屯墓群为东汉中晚期。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分析,该墓群与位于北侧的兴仁交乐汉墓群、贵州腹心地带的清镇平坝、安顺宁谷汉墓群以及重庆地区汉墓有较密切联系。
兴义8号墓
兴义8号墓外边的形状是一个封土堆,土是堆起来的。西北—东南向。底长5.68米、宽2.06米;墓道为长方形,长1.78米、宽1.62米,封土堆面积近50平方米。墓前有甬道。里面呈阶梯形,下面全部是汉砖铺设的人字型,前面接着墓道的地方是前厅。后面也有一块,后面有墓室,墓室向东。系东汉早期砖室凸字形墓。

文物遗存

综述
兴义万屯墓群出土了铜车马、提梁铜壶、陶质水塘稻田模型、镂空铜豆、五铢、汉砖等珍贵文物数百件。
汉代铜车马
汉代铜车马
汉代铜车马不仅有车厢,还有车篷,车马总长112厘米,铜马分段铸造,合装而成,可任意拆卸。全马分头、耳、颈、身躯、尾,左前肢微提,张嘴露齿,两耳直立,腹部丰满,臀部方圆,长肢、肘腋开豁,尾打结,动感强烈,马的缰绳及车的连接绑缚,皆以涂金薄铜片充绳索,分负车、牵引及驾驭3部分。铜车马结构主要分为驾马、轮与轴、车厢与篷盖3部分,全系手工制作。驾马包括衡、轭、曲、辕四大部件。车轮为宽牙,毂居其中。车厢为长方形,上覆以弧形篷盖,底部除四周框以轸之外,其间还有4条纵横条,二横二纵,交接于边框外,均加铆。铜车马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陶制水塘稻田模型
陶制水塘稻田模型
陶制水塘稻田模型为泥质灰陶,椭圆盆形,宽边、浅腹,直径44.5~46.2厘米,高8.4厘米,厚1厘米左右。盆内分为两部分,一半为水塘,一半为稻田。水塘里,碧波荡漾、游鱼嬉戏。稻田分成四大块,块块有通水缺口,这是一种理想的灌溉设想。水塘和稻田之间,筑有一道堰堤,沟渠纵横。中段设有涵洞通水灌田。堰堤上立一只小鸟展翅欲飞。盆内四壁,植有一行行绿柳。

文物价值

兴义万屯墓群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在贵州实属少见;出土文物珍贵,汉代曾修筑“南夷道”,直达贵州等西南地区,墓葬中铜车马等交通工具的出土,有助于探讨“南夷道”的走向和当时的交通状况;兴义万屯墓群还为探讨汉代农业生产水平、生产技术等提供了实物见证,对探讨汉中央王朝在贵州境内郡县建置、汉移民来源、居住环境、聚落构成与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兴义万屯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兴义万屯墓群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屯镇新桥村、下坝村、万屯村及其周边顶效镇和兴村、郑屯镇前锋村、鲁屯镇章磨村和桔山街道办峡谷村等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屯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兴义万屯墓群,路程约2.4千米,用时约7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