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里窑址

寨里窑址

共 1422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57年,全国文物大普查,寨里大张窑遗址被发现。
1973年,进一步发现窑炉遗址。
1976~1977年,由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山东陶瓷史编写组》重点选择了二处局部进行了试掘,发现两处青瓷窑址。
1982年11月,进行全区文物调查,并采集了标本,对该遗址进行了记载。
2000年,寨里镇在遗址处进行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时,挖出了众多早期窑炉遗址,比现在发现的窑址提前了约400年(推断为北魏时期)。

遗址特点

寨里窑址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70米,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从遗址附近的地貌来看,东部为半丘陵,西部较平坦,地势东高西低,北面有一河道纵穿遗址东西,南面有一沟壑横穿南北,与河道在遗址北交汇。此地耕土层为黄褐色,其下为瓷片堆积,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根据考古资料可推断,该窑址绝对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至北齐,下限至唐代(386~907年),宋以后有小规模窑炉烧造,是中国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
从窑址面积看,当时的瓷器生产已初具规模,范围较大,发展较早,持续时间颇长,是中国北方早期育种瓷器的重要产地;从寨里窑产品看,北方早期青瓷在北朝就有浑厚质朴的特点,同时又带有初创时期的不成熟。该窑址的主要特点是生产青釉,青釉在北方陶瓷的历史上价值较高。生产的青瓷胎骨一般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釉色深浅不一,没有黑斑现象,烧结度较高。早期釉层很薄,釉面烧成斑驳不匀;晚期改进施釉工序,采用二次上釉,使釉层加厚,明炉为北方地区常见的“馒头窑”,使用柴草作为燃料。

文物遗存

寨里窑址出土的器物一般是生活用具,以缸、碗、盘为常见。
寨里窑址出土青瓷片
碗的造型:深腹(曲腹)、直口、平足微凹,施青釉,釉色斑驳,外腹下部无釉,灰胎。有些碗壁上饰莲瓣划纹,粗壮质朴,亮润泽。有的器物造型厚重,制作原始,窑具多用三角支钉,器类简单,具有早期烧瓷工艺的特点。
缸多有四系或作弧形或桥形,还有高足盘、玉壶春瓶、带子口的青瓷盒。这类器物均施满釉,坯胎由轮转成型,修整不甚细微,底足多挖成凹形,带有早期瓷器的特征。
寨里窑址还发现过不少黄釉陶片,主要是深浅不同的黄色铅釉,釉薄而匀润,器型有小碗和盘等。
寨里窑址出土的器物

文物价值

寨里窑址是已知的北方青瓷唯一产地。窑址的发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性青瓷产品,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为研究中国北方陶瓷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4年6月28日,寨里窑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6月12日,寨里窑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碑
2006年5月25日,寨里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寨里村至大张村之间高地,东西480米、南北47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向外200米。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