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山摩崖

圣经山摩崖

共 3136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金大定七年(1167年),陕西道士王重阳来到圣经山,先后收“七真”(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玉阳、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立“五会”(先后在文登、登州、莱州金大定七年等地立“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教会),创建了全真派,留下众多道教遗迹遗存。
元大德六年(1302年),李道元自云州来到紫金峰,复建东华宫。
元延祐七年(1320年)初夏五月十五日,《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石,由元代全真道士王志真与王道久、朱道明等人共同主持刻制。
元至正三年(1343年),筹资建玉皇阁。
“文革”时期,混元殿被炸毁。
1991年,复原朝阳洞,扩建东华洞。

文物特点

圣经山摩崖全真道教文物遗迹主要分布在圣经山以及圣经山南部的紫金峰两座山峰上,现存的还有11处文物遗迹。其中,“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圣经山”摩崖石刻、“洞天”刻石、“福地”刻石、混元殿、众仙坟、朝阳洞7处遗迹位于圣经山上,东华宫山门、东华洞、玉皇阁、“天门”刻石4处遗迹位于紫金峰上。

主要建筑

圣经山遗迹
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圣经山阳坡上。朝阳洞门宽0.8米,高1.7米,厚0.4米。进门后向两侧扩展,洞内呈半圆形,洞进深1.8米,高2.03米,洞底最宽处2.7米。洞内侧有一长方形平台,长1.8米,高0.7米,上原有五尊雕像,后被毁,现存雕像是1991年复原的。洞顶刻有“于石匠”三字,推断其可能为当时雕刻石像的匠人。朝阳洞左侧为一壁龛。壁龛长0.5米,宽0.43米,深0.12米,在顶部中央有一半径为5厘米的弧形突起。壁龛左侧是方形供桌,其开凿年代晚于朝阳洞。
混元殿,位于圣经山阳面近山顶处,全为石筑,古朴无华。此殿为道家弟子纪念王重阳祖师而建,又称为“祖师庙”。混元殿由一主殿和两侧殿组成,主殿为元神殿,上刻“混元殿”。殿顶东、北、西、南四面分别刻有“天地日月”四字。右侧殿上刻“玉太上宫三清之阁”,供奉道教“三清”;左侧殿上刻“天地水府三官之殿”,供奉道教“三官”之尊神。原混元殿在“文革”时期被人用炸药炸毁,现存混元殿经过修复,修复时使用的是原来的石块。
众仙坟
众仙坟,位于圣经山阳面山腰、“福地”石刻西约60米处,由5座石墓和1处石刻组成。众仙坟又称“五祖坟”。东侧一座石坟上刻有“众仙坟”三字,清晰可见,成为明显地标。众仙坟石墓有3座大墓和2座小墓。大墓位于较大的石台面上,基座高0.6米,由长石条砌成,逐层上收,平面略成正方形。基座之上为龛,有些龛壁上刻有文字“出生入死”“不自知觉”等道教名言,大多刻字已风化,余少数可以辨认。
紫金峰遗迹
东华宫山门
东华宫山门,位于紫金峰南山脚,为原圣经山进山入口,也是原三清殿入口,现由新建的三清观包围。山门由石门1处、石狮1对、龟趺1对和石斜坡道1条组成。石狮子和龟趺位于山门前两侧。斜坡道斜面长8.11米,宽9.3米,通高1.1米,两侧由石块砌边呈梯状,中间为斜坡道。石门位于斜坡道之上,由4块条石组成,高3.15米,由2根上下为正方形、中间为八角形的石柱支撑,石柱顶部有一宽为0.25米的石条穿柱而过,石条正面书“紫府洞天之门”,背面书“至大元年(1308年)戊申仲冬十方道众打造”,石条之上有一长方形石条横立于石柱上。总体建筑面积近似方形,边长1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东华洞
东华洞,位于紫金峰上,元大德六年(1302年),李道元自云州来到紫金峰,复建东华宫,并在此凿洞,因同属东华宫系列,故名东华洞,又被称为“紫府洞”。洞内主要供奉道门五祖石像。原五祖石像已遭破坏,现仅存3座石像,为后来新雕凿。原东华洞进深3.35米,宽2.75米,高2.84米;现洞进深8.1米,宽7.5米,高约4米,保存状况尚可。
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紫金峰阳坡,沿天门向上10米即可到达。阁中供奉汉白玉雕玉帝圣像,故称“玉皇阁”。玉皇阁分基座和塔庙两部分,基座共有6层,呈正方形,逐层上收,最下层长4.68米,由规整的长石条顺砌而成。基座北中间有石梯,由此可登上庙宇。基座第二层原四角嵌有龙头,现仅存南边二角,南面正中有巨龟头。塔庙共三层,逐层上收,每层正面开拱门,庙顶呈“山”字形。石庙均为石条和石块砌成,通高6.2米,占地面积约为25平方米。

文物遗存

“圣经山”摩崖石刻
“圣经山”摩崖石刻位于圣经山山巅,石刻高约3米、长4.5米,阳面阴刻“圣经山”三个大字,字径约50厘米,大字下阴刻小字200余个,因风化剥蚀已模糊不清。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石,主面坐北朝南,整石东西横陈,当地有称“月牙石”;石面东西内抱呈弧形(月牙形),表面经打磨光滑后刻经,该石朝南的立面与地面水平之间并非90°垂直关系,而略呈俯身之势,实测其主面角度约76.4°,即相对俯角约为13.6°。整个磨面沿巨石之形从南面向西北面自然延伸,测得各处俯角约10~20°不等。巨石正面高约5.5米,长约17米,磨面的总面积约93.5平方米。随石面凹凸起伏,楷书阴刻《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约5700余字,起始主标题“太上老子道德经”、中部“老子德经卷下”和经末“老子德经卷终”三处字径约17厘米,正文部分字径约10厘米,部分已风化漫漶不清,大部尚可辨识。刻经书法为颜体特征。
“洞天”石刻
“洞天”石刻
“洞天”石刻位于圣经山阳坡近山顶处,刻在朝阳洞西南方一块朝向西南、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大石块上,刻字下有一狭窄的山道为行人上下山使用。“洞天”为楷书,字宽0.8米,高约1米,字迹苍劲有力。
“福地”石刻
“福地”石刻
“福地”石刻位于圣经山近山顶、“洞天”石刻西约30米处,面积约2平方米。石刻前有一条通向峰顶的山道。石刻面向东南方,与“洞天”相对应,楷书,字迹苍劲有力,单个字体宽1.4米,高1.2米。
“天门”石刻
“天门”石刻
“天门”石刻位于紫金峰南侧、东华洞与玉皇阁之间,石刻总面积约30平方米。东华洞与玉皇阁之间是一面几乎垂直的峭壁,为连接二者,在东华洞西侧山体裂缝处开凿了一条梯道,道路狭窄且陡峭,在阶梯末端石块上刻“天门”二字,楷书字体,字宽约1米,高1米。“天门”之称源自道家,道家认为欲登天成仙必经此门。

文物价值

圣经山摩崖,见证了道教全真派由发展到壮大的历史再到衰落的历史,为研究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元代的文化艺术史具有重大意义。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06年5月,圣经山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圣经山摩崖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西于村北约约4.5千米处山梁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圣经山摩崖,路程约33.2千米,用时约45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