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寺石窟
共 184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6
历史沿革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石马寺石窟开始凿群像于三沙岩巨石周围。
宋熙宁元年(1068年),《寿圣寺记》碑载,石马寺由岳海捐创,共修盖佛殿、房廊、屋宇等30余间。同年三月二十六日“特赐‘孝圣寺’为额”。
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据石马寺内七区《重修石马观音阁记》碑文记载,石马寺重修。
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石马寺两次修缮。
明天启四年(1624年),石马寺再次修缮。
文化革命十年间,“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在别有用心的政治人物的煽动下,将石马寺石窟珍贵历史文物砸毁。
2004年,昔阳县政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修缮石马寺石窟。
2013年11月,制定了《石马寺石窟保护利用规划》,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区域。
建筑格局
遗址
石马寺石窟开始凿群像于三沙岩巨石周围,巨石排列呈“品”字形。北侧巨石最大,四面皆镌龛像。南侧巨石背靠石马山,西、北二崖镌造龛像。西侧巨石位置偏低,仅东崖镌造龛像。
主要建筑
一号窟
一号窟为石马寺三个石窟中规模最大者。一号窟门圆拱形,高130厘米,尖拱龛楣饰卷云纹,两侧方形立柱。窟平面方形,深广各280、高270厘米。平顶正中刻出边长65厘米方形凹式藻井。周壁设三壁三龛低坛。一号窟东壁:即窟内正璧;北壁:龛形大小同东壁;南壁:与北壁同;西壁:窟门右侧有一浅浮雕屋形龛。
三号窟
内
三号窟石马寺三个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者。三号窟门长方形,高150、宽140厘米。窟平面近方形,宽190、探170、高200厘米,平顶,三壁三龛式。三号窟东壁:即窟内正壁;北壁:方形抹角龛,高、宽各130厘米;南壁:方形抹角龛,高宽各130厘米。
文物遗存
造像
佛
石马寺石窟窟内造像的组合,三壁三佛为主流,唯3号窟南壁以菩萨为主像。单铺组合以一佛二弟子居多,一佛二菩萨次之,一菩萨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组合形式,仅见于3号窟南壁和1号窟屋形龛。窟内造像的特点:佛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清瘗,身着褒衣博带或双领下垂袈装,内着僧祗支,衣内引出双带,裙裾覆座前,呈八字展开,衣褶较密,略显厚重,作平直阶梯式,佛座除2号窟外均为长方形台座,2号窟为长方形束腰须弥座。菩萨面相清痘,头戴莲瓣高宝冠,宝缯向两侧上翘飞扬,帔帛横肩下垂交叉于腹前打结,绕臂后扬至体侧,下着羊肠裙,裙裾外摆呈锐角。
龛
76号龛:石马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两龛之一。圆拱龛,尖拱楣上凿出人字形凹槽,下悬一宝珠。龛高520、宽300厘米。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力士分立龛外。佛立姿,高460厘米,面相方圆,螺发,额中有白毫相,着双领下垂袈。手皆残,似施无畏与愿印。浅浮雕二菩萨高210厘米,面相扁圆,头戴三叶宝冠,帔帛在肩部呈三角形。龛外左右两侧凿出方形浅龛,高180、宽90厘米,内浅浮雕二力士。
84号龛:尖拱龛高540、宽310厘米。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主像释迦牟尼高510厘米,此龛像为石马寺遗存中最高大者。像通体经后世泥塑重妆,现胸部以下泥塑已完全脱落。从仍存的泥塑痕迹观察,显见重妆时大体是依据原刻的。面相方圆,螺发高髻。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裾外摆,衣褶稠密,线条流畅。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龛内。二菩萨通高170厘米。面相扁圆,头戴莲瓣宝冠,冠上饰花,宝缯上翘,又搭至肩。长颈饰项圈,帔帛在肩部呈三角形,又下垂腹前穿环打结至膝,复绕臂垂于体侧。裙裾外摆成锐角,舟形背光。右菩萨右手提锁状物,左手持莲花置腹前。左菩萨右臂上屈,手持宝盒,左手提净瓶。皆跣足立于长方形佛台上。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石马寺石窟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洪水乡石马村北。
交通路线
上海市——京沪高速——青银高速——天黎高速——石马寺石窟
郑州市——天黎高速——二广高速——晋新高速——石马寺石窟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天黎高速——石马寺石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