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遗址

白塔寺遗址

共 2757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52

历史沿革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初,镇守凉州的蒙古窝阔台汗之子阔端与西藏萨迦派第四任法王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举行会谈,就西藏归属问题达成协议,这是西藏归属中央王朝统治的重大历史事件,史称“”。会谈结束后,阔端将白塔寺重修供萨班居住。萨班将其改建为萨迦派寺院,称为“东部幻化寺”。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萨班逝世于凉州,阔端为其修建规模宏伟、仿西藏噶当觉顿式的灵骨塔。
元末,寺塔毁于兵火;明宣德年间重修,并赐名“庄严寺”;清康熙年间,又重修塔院。
民国十六年(1927年),白塔寺及白塔毁于大地震;“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拆除破坏。
1999年8至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挖掘塔基并试掘部分殿基,发掘面积共计1527平方米。
2001年,国务院拨专款将白塔寺遗址按历史原貌修复,新修建正方形塔院占地6400平方米。

遗址特点

元代寺院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430米,东西宽约420米。整个寺院外围有围墙,俗称“佛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墩,开四门,围墙中部又有类似于马面的建筑.寺院的中心区域在北部正中,原有大殿、擦擦殿、僧房等建筑遗迹,其布局大体与汉传佛教寺院相仿。还有供饮用蓄水的涝池等。塔院则位居寺院的西南侧,为一相对独立的单元。塔院内、外有佛殿等建筑。塔院门向东,发掘发现大塔东面有排列规整的柱洞(坑),可能为塔院门的位置。
萨班塔原有的形制为:下为边长24.7米的方形台基,台基上面无铺砖,而直接在夯土面上抹白灰面,台基四壁不见包砖,估计原来也是直接涂抹白灰的。台基之上为十字折角形塔座,夯筑,高3.4米。由于东、西、南三面仅保留夯土,且夯土上亦未发现白灰的痕迹,北面则为明代包砌青砖所掩,故原有塔座是否也为青砖包砌已很难判断。不过从台基原无包砖的迹象看,塔座或许亦是夯筑的。上部覆钵大都已毁,仅存其下缘一小部分。
白塔寺其他建筑应为砖木结构,青瓦或琉璃瓦覆面。瓦当多为兽面瓦当,滴水的类型有兽面、花卉及绿琉璃飞天滴水。

文物遗存

综述

白塔寺遗址出土砖瓦平面图
白塔寺遗址出土遗物以各类建筑构件为主,主要有青灰色素面条砖、方砖、花纹砖、红色琉璃砖、瓦当、滴水、脊饰、石质塔顶饰等,并有少量的瓷器、泥塔婆等。
白塔寺遗址原寺院有佛城、灵骨塔及塔院、塔林等建筑。大多毁于1927年地震和“文革”期间。现仅存白塔塔基、殿基、几座小型墓塔、萨班铜像等。其中,塔基为土心砖表结构,土心呈十字折角形,残高5.1米,外部砖饰为明代重修。基座下有两层方形台基,黄土夯筑,边长26.75米。历年寺院遗址及白塔内出土有陶器、瓷器、钱币、藏文和汉文写经、泥塔婆等遗物。另存有明碑两通及清碑一通。

瓷器

碗9件。其中,沟G101出土的碗,残存底部。灰胎,胎质细腻,施褐色釉,釉色明亮。器壁由上向下逐步加厚.底径6、残高4厘米。灰坑H104中出土的碗,残直口,圆唇,弧壁,圈足。灰胎,胎夹砂,施深绿色釉,器外壁施半釉,足不施釉、口径19.2、足径6.8、高7厘米。白塔T116中出土的碗,残存口沿。圆唇,斜壁白胎,胎夹砂,施白釉,釉下有化妆土,外壁釉施至口沿下,残宽4.5、残高3厘米灰坑H119中出土的碗,残存底部,矮圈足。白胎,黑釉,内底一圈不挂釉,中心刻一藏文。足径7.2、残高3.8厘米。白塔T202中出土的碗,残存底部。弧壁,圈足。器白胎,外施透明釉,外壁以青花绘出图案。圈足较宽内削,外壁有两道弦纹。足径4.3、残高2厘米。
缸5件。灰坑H112中出土的缸,残存口沿。弧壁,平唇。夹砂灰胎,内外施茶色釉,口沿不施釉。内壁有两周同心圆纹。口径30、残高12厘米。
灯2件。白塔T116中出土,残存底部及灯柄。灯碗中心有一圆形小孔,小孔附近粘有砂。白胎,施豆绿色釉,釉不及底。底径5.2、高4.5厘米。
碟1件:青花瓷。敞口,圆唇,斜壁,圈足,足已残。白胎,胎质细腻洁白,胎外施透明釉,釉色泛青,有细小气泡,内壁口沿下以青花料绘弦纹两道,以下又绘三层类似梵文的图案,其下又有三道弦纹,底心纹饰不明。外壁口沿下亦有弦纹两道,圈足外壁及底部各有一道弦纹。残宽3.5、器高5.5厘米。
盅4件:青花瓷,口残。斜壁,圈足。白胎,外施透明釉,胎釉均泛青。器内近底部以青花料绘两道弦纹,内底心绘点状纹饰。外壁绘草纹等,近底部有一“成”字。外壁与底相接处绘一道弦纹。圈足外壁施釉,内不施釉,有火石红。青花料积釉处泛黑。足径3、残高2.9厘米。
盘1件:青花瓷,残存底部、弧壁,平底,圈足。白胎,胎外施透明釉,内底以青花料绘出纹饰,纹饰不明。底不施釉,圈足边缘有火石红。残宽2.6、残高1.1厘米。

建筑构件

白塔寺遗址建筑构件
白塔寺遗址的建筑以材质可分为陶质、琉璃质和石质,以用途又可分为砖、瓦、瓦当、滴水、脊筒、脊饰等。
陶质建筑构件有砖、瓦、瓦当、脊筒、脊饰等。
砖有素面条砖、素面方砖、楔形砖等。素面条砖均为青灰色,多较粗糙,火候较高。规格有以下几种,33厘米×17厘米×7厘米、36厘米×18厘米×7厘米、30厘米×15厘米×6厘米、28厘米×14厘米×6厘米。素面方砖青灰色,火候高。规格为33厘米×33厘米×9.5厘米。楔形砖共4种。陶质砖大多呈青灰色,火候较高,将一条砖的一侧边棱打磨为斜边,横截面呈直角梯形,但体积不同。

研究价值

白塔寺即萨班灵骨塔是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的历史见证,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对该遗址及塔基的发掘可以揭示该寺的布局特征,从而为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及形制特征提供科学的资料。
白塔寺遗址是藏传佛教寺院遗址,是西藏喇嘛教名僧萨班的圆寂之处,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征。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白塔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塔寺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武威市区出发,首先经过东大街辅路,再依次到南大街辅路、南大街、南关中路辅路、丹阳路辅路、丹阳路、杨家坝河桥、六坝河1号桥,G312,最后到达白塔寺遗址。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