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玉雕
历史渊源
20世纪50年代,在广州市龙洞飞鹅岭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时,出土的一只直径约9.1厘米的完整玉环,为广州迄今发现的最早玉器。
秦代,因中原冶铁技术传入岭南,铁工具广泛使用,促进了广州制玉技术的发展。广州西村石头岗发现的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大玉璧、玉印(无文字)带钩、玉具铜剑等器物。其中一件镶嵌玉片的漆敦,表明秦代广州已有精湛的玉镶嵌工艺技术,玉雕水平开始与中原地区接近。
汉代,广州已有官办的玉器手工作坊。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就多达200余件。其中,最大的一件大玉璧直径达33.4厘米,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部分造型及纹饰富有浓郁的岭南特色,为当时南越国宫廷工匠所制;丝缕玉衣,为全国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件;陈设玉,如玉舞人、角形玉杯、玉盒等立体雕刻品工艺水平很高,展示出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隐起和镂空工艺的使用已经非常娴熟,如汉代龙凤纹重环玉佩,雕镂精细,构图和谐。
唐、宋时期,广州玉器多属珍贵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神器、宫廷装潢、玩物珍宝配饰,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藏的唐代白玉凤首,以及广州博物馆所藏的宋代玉狮,均反映出当时的制作水平。此外,有历史记载广州的玉雕工艺始自唐代中晚期。明代,广州内外商业往来频繁,市场兴旺,玉石雕刻业渐趋繁荣。
清初,朝廷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经营,玉石首饰制作开始进人民间,进而发展到成行成市。道光年间(1821—1850年),广州出现行会组织,成立成章堂、镇宝堂、城福堂、崇礼堂、裕兴堂、邕裕堂等六个堂口,各自负责不同的业务。该行会组织规定凡玉器工人都要加入行会才允许从事玉器制作。负责行会业务的人称为值理,由行业人员推举有声望的长者担任,每两年选举一次。
清朝中晚期,缅甸的翡翠玉石开始不断输人,翡翠首饰日渐盛行,翡翠文化与和田玉文化并驾齐驱。清代后期,广东取代云南成为翡翠贸易重要的口岸,广州成为全国玉器生产制作的中心之一,清政府在广州大量采办宫廷大型陈设玉器。广州玉雕产品基本形成光身碎件、花草和玉镯三大类产品,常见的品种是手镯、戒指、朝珠等。
民国时期,尤其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广州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发达,人们对金玉装饰的需求增加;缅甸的翡翠玉原料进口便利,工匠对翡翠玉的雕刻技艺日益精湛,促进广“州玉雕业迅速发展。最盛时,有大小工商户4000余家,从业人员万余人,主要的玉器工商户分布在大新路、文德路、长寿路、文昌路、带河路一带。尤其是位于长寿路的祥胜玉器墟、带河路的崇德玉器墟生意最为兴隆,顾客如云,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商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的玉器商人和玉器大师四散避难,祥胜、崇德两个玉器墟于1938年相继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玉器行业有所恢复,但不久因货币贬值,物价狂涨,生产陷入困境,不少玉雕艺人改行转业,有的迁至香港、澳门经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广州从事玉雕的工商户剩下约1000户。
文化特征
造型设计
广州玉雕
雕工技法
玉器制作总的要求是:讲究相料、使料,就色压裂和铊底功夫,技法有切割、磨平、起线、轧槽、镂空、管钻、打孔和钩、轧、顶、撞、挖以及脱环等。
玉雕首饰一般采用浮雕工艺,纹饰多采用瓜果、花鸟、龙风、观音、佛像和福禄寿等吉祥如意的题材内容。随着玉雕经验和技术的提高,当代的玉首饰多采用高浮雕与镂空雕、脱环相结合的手法,使产品更加典雅华丽,名贵而又精致。
广州玉雕
广州的玉器产品也常用镂脱活环这种难度较高的技术。双耳瓶、炉熏和九环刀上的活环,经镂脱后能灵活摆动,增加了玩赏趣味。产品上一环扣一环的链条,是镂脱技艺的扩展运用,多用于构图复杂的产品,如吊链大风熏等,它利用链条的延伸,增大产品的体积感,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都得到提高。
制作工序
玉雕制品的加工工艺,通常分为选材、设计、琢磨、抛光和过蜡这五道工序,设计和雕磨工序较为复杂。
设计与选材
广州玉雕
玉雕设计一般分为粗绘和细绘两道工序。粗绘是在开始琢磨之前,把造型和图样直接绘在玉石上;细绘是在制作中把局部细致的要求绘出来,以便于制作者领会设计意图。在玉石上绘好设计图后,就可以开始加工。
琢磨
琢磨是按设计要求做出造型的一道大工序,操作时通常分为切割和雕磨两道工序。
广州玉雕(2张)
广州玉雕
玉石雕磨使用的是专门的玉雕设备。玉雕设备主要由电动机:工作头、皮带传动装置、磨头、水槽及其他工具组成。皮带传动装置在电动机的传动下,带动工作头左端的磨头转动,通过换用不同的磨头实现不同的琢磨目的。磨头即是各种形状的磨具,大多数是电镀钻粉磨头。
抛光
琢磨好设计造型的玉器,还要进行抛光。抛光的具体操作过程与琢磨基本相同,但使用的工具和磨料(即抛光剂)与琢磨时不同。
过蜡与装潢
抛光完成之后的玉雕制品通常都需要过蜡。玉雕制品从蜡液中提出时,要仔细将多余的蜡液,尤其是玉雕品的凹缝等处擦拭干净,从而使玉雕工艺品熠熠生辉。对于玉雕工艺品而言,过蜡并不算结束,还需配上适当的木座和锦盒,即完成玉器的装潢,才算真正完结。
题材作品
吴公炎的通雕座件莲花、帆船造型,薄得可以在水上漂浮;黎富荣、何真祥的组合镶嵌岫玉《赐福龙舫》,集龙船画舫和亭台楼宇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评为国家级珍品;镂雕多层玉球是把玉石镂成大球套小球的多层圆球,且厚薄均匀,层层可自由转动,已能雕至20层,堪称绝技绝活,其代表作18层“百花精雕玉球”早于1978年已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4层“佛塔精雕玉球”于1984年被列为国家珍藏品,由蓝君基主持设计创作的《新世纪的春天》,2006年获全国第二届工艺“百花奖”金奖,用重达18吨、径为85厘米的整块南玉雕刻而成,球内套叠了8个球层,还有四面4个子球,均可自由转动,为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子母球。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20世纪80年代,受玉器市场商业形势的影响,传统玉雕工艺渐趋衰落,从业人员锐减,行业内出现人才断层现象,急需加强保护。
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没有玉雕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大部分地方仍然沿袭着“师带徒”“父带子”的“心授”传统方式。有些为了所渭的“独家绝技”,只传授自家子女,无子女的雕刻大师使得绝技失传,制约了从业人员的技艺切磋交流和水平的提高。
传承人物
高兆华,男,1949年4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钜华,男,1955年3月出生,广州市从事三种雕刻的高级雕刻技师,玉雕(广州玉雕)项目传承人。
尹志强,男,1956年生,代表作有《涅槃》《大闸蟹》《娃娃鱼》《龟蛇印泥盒》《乐融融》等。曾获全国工商联授予“中华玉雕艺术大师”、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等荣誉称号。
保护措施
1998年,刘钜华建立玉莹轩工艺美术工作室并授徒传艺,为广州玉雕的传承作出重要贡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荔湾区高兆华玉雕艺术工作室获得“玉雕(广州玉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玉雕(广州玉雕)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广州玉雕协会。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78年,玉雕工艺厂的大型镶嵌玉雕《鉴真佛塔》在广州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得优秀奖。
1989年,《无量佛子母球》被评为广州市工艺美术创作一等奖、市二轻系统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