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

桂林石刻

共 3836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由来

石刻群以摩崖为主,包括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
桂林石刻
桂林石刻始于,兴于唐,盛于宋明清。现存唐至石刻近2000件,其中石刻28件、造像149龛484尊,五代石刻1件、石刻484件、造像26龛101尊、石刻30件、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无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也居全国宋代题刻之最。著名的石刻有:唐《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清刻《五代贯休画十六尊者像》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文体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序跋书札等。书体篆、隶、行、草俱全。造像均为内容。
桂林石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制巨大,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现状

作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的桂林石刻,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刻文物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破坏。这些破坏因素主要来自自然环境以及石刻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

破坏情况

记者近日对我市部分风景区的石刻进行了调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存桂林石刻的总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桂林石刻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编制的“桂林岩溶地质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桂林地区碳酸岩的平均溶蚀速度达87.88毫米/千年,如果不加以有效保护,据此推算,再过100年,桂林石刻将在自然剥蚀中消失很大一部分。
负责人介绍,在摩崖石刻十分集中的龙隐岩、龙隐洞,有相当部分严重受损的碑刻是由于受到石灰岩毛细孔及裂缝的渗水,碳酸钙、石钟乳的发育等原因的影响,造成石刻表面覆盖,局部呈小块状、片状脱落,碑面字迹变浅;可溶的碳酸岩岩体在渗水作用下除产生溶蚀作用会直接造成对石刻的损坏外,还会在石刻表面沉淀、覆盖钙质沉积物,影响石刻的艺术价值。岩石裂隙发育造成的一些巨大的危岩体,会造成石刻载体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石刻的保存。另外,龙隐岩、龙隐洞因紧挨着小东江,每年丰水期时水位上涨会淹没大部分洞内碑刻,江水的冲蚀对石刻造成严重破坏,并淤积大量泥沙,污损碑面和碑文,部分低矮碑刻甚至会完全被淹没于淤泥之中;在水位下降后,石刻又易遭到暴晒,这样受干湿度变化的影响,加速了石刻表面的风化。此外,参观游览者对石刻表面经常性的触摸或用小刀、利器等进行刻划,也人为地造成碑面损毁。在种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石刻就会“生病”。
我市城北鹦鹉山西南山腰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宋代摩崖石刻,高3.4米,宽3米,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一幅古代石刻地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是中国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地图详细绘制了静江府(今桂林)的城池、衙署、兵营、街坊、山川和名胜,是研究南宋末年静江府军事防守和我国古代制图学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但因历史、人为及自然因素影响残损严重,石刻上的书画字迹班驳模糊,图形、符号和文字难以辩识,《静江府城池图》及其所附的《静江府修筑城池记》地图受损达三分之二。另外,记者在调查时还发现护碑亭有十分严重的刻划痕迹,亭子中竟然插有一些香和纸钱的灰烬,看来有人竟把这块石刻当成了神像来膜拜。由于天气变冷,亭子周围的不少草木都干枯了,如果失火可能对这块价值连城的石刻造成更严重的破坏。亭子周围,有一棵断树摇摇欲坠,一旦倒塌,可能会砸坏护碑亭……
据了解,桂林石刻的病变和破坏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具体表现和程度不同而已。虞山公园内的石刻中,其中部分石刻石质表面呈片状脱落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叠彩山和独秀峰等地,石刻遭受生物侵蚀的情形十分严重……

破坏原因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石刻保护业务人员向记者介绍,总的来说,桂林石刻文物保存中面临的病害是在地质、水文、降水、生物及人为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石刻遭受破坏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自然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自然降水和岩溶水的溶蚀、冲刷及盐类结晶、溶解过程造成的风化侵蚀,盐类在石刻表面的沉积,岩石的裂隙发育等。风化侵蚀是目前桂林石刻面临的主要危害,其病变形态包括:石质浅层表面粉化、鳞状起甲、层状剥落等。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空气、雨水中的酸含量不断增加,也加快了对石刻的侵蚀程度。
石刻所依附山体的结构性破坏
桂林石刻大多开凿于山崖、岩体之上,而石刻周围岩体均有裂隙发育现象,程度不一,十分普遍,这客观上易造成石刻围岩的脱落、崩塌,威胁石刻的存在。载体的稳定性成为直接影响文物安全的重要隐患。
湿热的桂林气候,非常容易促使石刻表面滋生各种生物或微生物,如苔藓、藻类、地衣、霉菌等。生物侵蚀不仅影响石刻文物的外观,还会深入石刻内部对其结构造成破坏,因此对各种微生物存在于石刻表面的状况不能听之任之。
人为因素的影响
石刻在长时期的保存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也是造成石刻毁坏的重要原因。如历史上的战乱导致大量摩崖石刻和碑碣被烧毁或炸毁,现代旅游者的触摸、刻划行为、烧香拜祭活动等造成的影响等等。

历史价值

据了解,现存的桂林石刻集中分布于市区及近城30余处名山洞府的山崖之上,主要类型包括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以摩崖石刻为主。桂林是全国宋代摩崖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古人有“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之说;桂林石刻种类繁多、文体丰富,题材广泛,书体篆、、行、真、草俱全,且流传有序;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经明清以迄民国,它以山水为依托,与甲天下的秀丽山水互相映衬,拥有众多的名人佳作,如唐代韩云卿的“舜庙碑”,宋代黄庭坚的“”、蔡京的“”、《米芾自画像》等,均为具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著名碑刻。桂林石刻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广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国内少有的古代石刻精品。

评价

中国文史专家经多年研究后认为,桂林摩崖石刻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
碑刻专家称:「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又称「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清朝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这种题岩赋诗之风一直盛行到近现代,桂林可谓摩崖石刻的「渊薮」。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摩崖石刻达二千件以上,花样品种更是数不胜数,题名、题记、诗词、歌赋、铭文、经典、造像、册封、诰命、告示、墓记、对联、榜书、大事记等,不一而足。在桂林市内及其附近二十多座石山上,到处可见风雅之士勒石题词。
上叠彩山,去木龙渡,游七星岩,转独秀峰,探龙隐岩,无一处不体现石刻的精妙。南宋才子陈谠在遍观桂林诸山的石刻后,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感慨,并将桂林石刻与《诗经》、《史记》相媲美。多姿多彩的石刻浓缩了桂林一千多年的文化、哲学、历史、美学,让人叹为观止。
刻绘于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靖江府城图》,是中国现存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它刻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一二七一年),高三点二米,宽二点九八米,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在伏波山还珠洞中,留有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二十三岁到桂林任临桂县尉时的题名石刻,这是现存米芾书法中最早的作品之一,加上刻在龙隐岩内的《米芾程节赠答诗》,更是弥足珍贵。
据专家考证,现存于龙隐洞的宋代蔡京《元佑党籍碑》,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北宋著名书法家蔡京真迹之一。碑上刻著宋代名流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三百零九人的姓名,这件碑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事件——「黜元佑害政之臣」事件的史证,在全国仅存两件,对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政治有著重要价值。
桂林的摩崖石刻犹如一部鲜活的历史,让游人领略到桂林历史文化的博大浩瀚,「桂林石刻甲天下」。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