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民居苑
共 2372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38
历史沿革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设义学于此。
元代,县令达鲁花赤在鸡鸣潭下游兴建了鸡鸣堰,灌溉鸡鸣村至七都村等8000多亩田地。天文学家在鸡鸣山建成观星台,研究。
明代嘉靖年间,县令陈钺在鸡鸣山上新建鸡鸣塔。
清代时,鸡鸣山上建起寺庙。
民国时期,浙赣铁路从山脚穿过,鸡鸣山又成为东南方向进城的要地,国民党军队在山上浇铸坚固调堡,现还存有遗迹。
1991年,鸡鸣山民居苑工程开工,该工程由时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浙江省考古所所长王士伦先生亲自担任顾问,作专业和技术指导,总体规划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考古所设计。根据建设需要,先后两次共征用土地100亩,迁400多座,拆迁民房17户,拆迁面积2500平方米。
1991年—1995年,共搬迁复建古建筑6座,其中明代和清代建筑各3座,分别是巫氏厅、邵氏民居、翊秀亭和高冈起凤、汪氏民居、灵山花厅。
2002年—2005年,共搬迁复建古建筑20座,其中明代建筑9座:劳氏民居、项氏民居、马氏宗祠、过街楼、槐庭、邵氏卸厅、仁余堂、戴氏民居、照壁墙;清代建筑10座:龚氏民居、滋树堂、聚星堂、雍睦堂、枕溪书屋、陈氏宗祠、傅家大院、杨氏店铺、慎思堂、吴氏民居;民国初期建筑1座:余氏民居。
2003年10月,举行开苑仪式,边建设边开放,成为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旅游休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
到2017年为止,鸡鸣山民居苑已搬迁复建古建筑26幢,并建有门厅、石桥、池塘、水榭、水阁楼、文物库房等配套设施,共投资2248万元。
建筑特色
结构
跨过门厅进入苑内,首先进入视线的是典型的江南明清古村落水口景观以大型砖雕建筑滋树堂为主线,前后掘有水塘,水塘间用小水渠相连,两旁高墙林立。北侧有龚氏民居、余氏民居、杨氏店铺、仁余堂,南侧有吴氏民居和慎思堂;后面连接的有过街楼(龚氏散门)、聚星堂以及水阁楼、水榭和廊桥。中间自然地形成了大路通道和街道布局。高高的马头墙与大樟树和其他大树,以及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林相映成趣,碧绿的水塘中倒映出粉墙黛瓦娜多姿的身影。这一部分是整个苑内最平坦的布局。
从水阁楼走过,是气势宏伟的重檐歇山门楼“高冈起凤”厅、巫氏厅和劳氏民居,还有灵山花厅,从这里开始就逐渐依山势缓缓增高,再翻过山冈,在北坡和北麓以及东侧,祠堂和民居交错排列,有马氏宗祠、雍睦堂、邵氏卸厅、戴氏民居,形成了另一聚落。它们与鸡鸣山及其他建筑和谐呼应,又和东侧的傅家大院、项氏民居、槐亭及陈氏宗祠等建筑连成一体,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民居村落图画,而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特点
鸡鸣山民居苑工程宏大、艺术精湛的古代建筑是当地古民居的缩影,既反映了龙游灿烂悠久的姑蔑历史文化,更是“龙游商帮”成功富庶的见证。民居的砖雕木雕、石雕为古建筑装饰艺术精华,尤其砖雕门楼最具地方特色,气势恢宏,雕刻精细,巧夺天工,为建筑实用与装饰艺术完美的结合。鸡鸣山民居苑尽最大可能恢复龙游地区传统古村落风貌,以鸡鸣山上的明代鸡鸣塔为中心,依山势而建,南、北、东三个方向按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民居展示。
鸡鸣山民居苑
主要建筑
明代建筑
清代建筑
民国建筑
历史文化
建造背景
有些古建筑零星散落在各个村庄,不利之处不少,有年久失修的情况,有住户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有在建房热潮冲击下面临拆毁的情况,同时因为分布零星,参观研究极为不便,制约了古建筑价值作用的发挥,于是对零星分布、保护基础不好的古建筑迁移集中保护,这就是鸡鸣山民居苑的来源。
龙游八景
,字大防,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为龙游县登第的第一人,最初被授饶州刺史兼骤骑尉,赐大中大夫。《龙游县志》载,吕大防曾于嘉祐八年(1063年)设义学于此。有一天登山,听见公鸡在棘丛中不停地叫,便张罗饲之,并发现白银数十锰,遂捐献给官府发展教育事业,后人为纪念吕大防的高尚品质,将此山称为鸡鸣山。书院改为鸡鸣书院,潭改为鸡鸣潭,村也改为鸡鸣村。由此,“鸡鸣秋晓”也成了宋代“龙游八景”之一。
价值意义
鸡鸣山民居苑已逐渐形成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龙游明清建筑特点的乡土建筑群,对于古建筑异地保护有一定借鉴作用,迁建民居在建筑形制、装饰雕刻上地域特点浓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但是,异地保护存在不少“短板”,首当其冲的就是无法复制老建筑的生态原貌,一些蕴含在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失。其次,还有修缮资金的不足、专业保护团队的缺失等等,这些都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
文物保护
文保碑
1997年8月29日,鸡鸣山民居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鸡鸣山民居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鸡鸣山民居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东华街道宝塔路46号。
开放时间
08:30—17:00
交通线路
可在龙游县乘2路公交车直达鸡鸣山民居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