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谯楼

袁州谯楼

共 148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35

历史沿革

南唐保大二年(944年),袁州刺史刘仁瞻建造袁州谯楼,属袁州府衙的一部分,即袁州城的西门,称“西门遗址”。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袁州谯楼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
明正德六年(1511年),宜春知县刘天锡重建谯楼;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袁州知府范钦等人重修谯楼。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谯楼旧貌添色,增匾曰“迎曦楼”,并且“祀袁天罡于其上”;明末战乱,袁州谯楼又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2年),袁州知府吴南岱重修谯楼,改建府治东迎曦楼左提学公署废址;康熙乾隆年间,重修楼两,新额曰余晖;清同治七年(1868年),谯楼又一次重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袁州谯楼由主台、南观天台、谯楼北观天台及主台上的谯楼组成。台基占地780平方米,主台高6.05米。台上建有谯楼,通面阔27.3米,通进深11.8米,高10.8米,坐西向东,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紧靠主台的南北两侧,各有一观天台,观天台长19米,宽7.6米,主台和南北观天台呈 “π” 字形布局。
袁州谯楼广场

文物遗存

袁州谯楼城台下辟石劵拱门,东西劵拱分别嵌有“鼓楼”、“余辉”石额。现存谯楼最底部的墙基部分为南宋时期砌筑,并有“皇宋淳祐”十一年铭文砖。台基为明、清两代砌筑,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铭文砖,木结构为主体的谯楼木梁上题字为“大清光绪十四年”。
袁州谯楼南北两个观天台上陈列着地动仪、日晷、黄道经纬仪等天文观测仪器,楼内有铜壶滴漏、古钟、大鼓等测时、报时设施。
日晷仪器

科研成果

1992年至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江西大学合作对《袁州谯楼——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这一课题进行考证和研究。江西省科委于1994年10月发给该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书,进一步确定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
袁州谯楼掠影

价值意义

袁州谯楼主要是采用“铜壶滴漏”来守时、报时和授时,其所测时间与现代钟表上的“北京时间”相比,每天只差20秒。袁州谯楼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天文学史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袁州谯楼一角

文化活动

传说轶事

活动建设

2018年1月1日至3月30日,《袁州谯楼,天文瑰宝》展在袁州谯楼举行。

保护措施

1985年12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袁州谯楼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
2003年,宜春市委、市政府投资修缮袁州谯楼,保持了谯楼历史原貌,恢复了铜壶滴漏、钟、鼓、圭表等测时、守时和报时器具,添置了地动仪、黄道经纬仪、浑象、日晷、星晷、人体日晷等天文仪器。
2006年5月25日,袁州谯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
2010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袁州谯楼传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由江西省文物局呈报的《袁州谯楼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发文批复。

旅游信息

地址

袁州谯楼,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鼓楼广场。

门票

袁州谯楼门票为5元/人。

交通

乘坐、宜春公交15路、宜春公交17路、宜春公交21路、宜春公交22路、宜春公交23路、宜春公交26路、宜春公交27路可到达袁州谯楼。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