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 : 從弘文學
•日本魯迅研究的重要學者北岡正子教授,究明青年周樹人民族性覺醒的過程,最精闢、具代表性的魯迅研究著作。
•詳述周樹人在成為「作家魯迅」之前,一段少有人知的異文化啟蒙之路
本書是周樹人成為魯迅之前,甚至不知自己會成為醫學校學生之前的傳記研究。描寫一位二十歲的青年,面對日本的異文化,於前途茫茫的第一年留學期間,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之軌跡,同時也是抱持民族主義的青年周樹人誕生前的故事。此處並無熾熱的戀情點綴其青春,也未有「醫學校學生周樹人」或「作家魯迅」的存在,對他而言那都是許久之後的未來式。這時的他,只是一位透過日本異文化中介而陸續出現的許多「愛國青年」的其中之一。
周樹人在日本第一年的生活,孕育了多年後幾經周折而終成為文學家──魯迅的胚胎。然而這一年雖日漸形塑其「愛國青年」的面貌,卻對他走上文學之路並無直接影響。文學家魯迅於此時尚未成型,這個決心還僅以民...
•日本魯迅研究的重要學者北岡正子教授,究明青年周樹人民族性覺醒的過程,最精闢、具代表性的魯迅研究著作。
•詳述周樹人在成為「作家魯迅」之前,一段少有人知的異文化啟蒙之路
本書是周樹人成為魯迅之前,甚至不知自己會成為醫學校學生之前的傳記研究。描寫一位二十歲的青年,面對日本的異文化,於前途茫茫的第一年留學期間,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之軌跡,同時也是抱持民族主義的青年周樹人誕生前的故事。此處並無熾熱的戀情點綴其青春,也未有「醫學校學生周樹人」或「作家魯迅」的存在,對他而言那都是許久之後的未來式。這時的他,只是一位透過日本異文化中介而陸續出現的許多「愛國青年」的其中之一。
周樹人在日本第一年的生活,孕育了多年後幾經周折而終成為文學家──魯迅的胚胎。然而這一年雖日漸形塑其「愛國青年」的面貌,卻對他走上文學之路並無直接影響。文學家魯迅於此時尚未成型,這個決心還僅以民族主義的自覺樣態在周樹人心中萌芽,然而此時的決心,終成為周樹人這個主體的核心。他為了付諸實現其決心,耗費多時後,終於採用文學這個途徑實行。
本書的主角是「周樹人」而非「魯迅」,但也可說是作家魯迅傳記的序章。
作者簡介
北岡正子
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摩羅詩力說材源考》(中文,何乃英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從弘文學院入學到「退學」事件,青年魯迅的東瀛啟蒙》(日文,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2001)、《魯迅──救亡之夢的走向》(日文,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2006)、《魯迅文學淵源之探索──〈摩羅詩力說〉材源考》(日文,東京:汲古書院,2015)等。
譯者簡介
王敬翔
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博士,現任陽明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聯合大學語文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同時從事中日翻譯與相關研究、教學工作。譯有陳蕙貞《漂浪的小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中西輝政《大英帝國衰亡史〉(台北:廣場出版,2017)等。
李文卿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兼任講師。主要著作:〈文學革命:鄉土文學╱話...
作者簡介
北岡正子
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摩羅詩力說材源考》(中文,何乃英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從弘文學院入學到「退學」事件,青年魯迅的東瀛啟蒙》(日文,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2001)、《魯迅──救亡之夢的走向》(日文,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2006)、《魯迅文學淵源之探索──〈摩羅詩力說〉材源考》(日文,東京:汲古書院,2015)等。
譯者簡介
王敬翔
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博士,現任陽明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聯合大學語文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同時從事中日翻譯與相關研究、教學工作。譯有陳蕙貞《漂浪的小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中西輝政《大英帝國衰亡史〉(台北:廣場出版,2017)等。
李文卿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兼任講師。主要著作:〈文學革命:鄉土文學╱話文論戰中的抵殖民思維〉《中極學刊》第三輯(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3.12)、〈向大東亞邁進──論臺灣文學動員〉《中國21》第三十一號(日文,愛知大學中國學會,2009.5)、《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台北:稻鄉出版社,2010)等。
黃英哲
校訂者簡介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東京:創土社,1999)、《「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台北:麥田出版,2007)、《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中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等。
相關著作:《「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修訂版】》《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