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呈现出区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协调推进、社会大局和谐共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繁荣之区、和谐之区、精美之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272.17亿元,增长15.2%,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增长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03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8.41亿元,增长15.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81万元,增长15.1%。企业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3.61亿元,增长38.28%。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3.04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增长25.9%。
经济结构稳定调整。2006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6:15.4:84.0,与上年相比较,三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0.1和0.9个百分点,“三产立区”态势更为凸显。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9%,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78%。非国有经济投资81.27亿元,增长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7.7%。
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全区8件实事26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13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劳动就业健康发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7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4319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302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79人。
二、农 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0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亿元。粮食种植面积为0.24公顷,粮食总产量1485吨,蔬菜总产量82530吨,水果产量328吨,水产品产量870吨。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完成首批2个村规划的编制工作,建成通村公路3.95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2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44亿元,增长27.8%。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2%,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24%,比上年提高6.31个百分点。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80.21亿元,增长3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57亿元,增长39.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5亿元,占2.3%;集体企业完成工业产值0.78亿元,占1.1%;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36亿元,占1.9%;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2.75亿元,占8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03亿元,占5.8%。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13亿元,增长92.83%。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4.49%,比上年同期提高60.6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7.70%,比上年同期提高7.06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02.30%,与上年同期持平;流动资产周转次数4.08次,比上年同期提高1.3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96%,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4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3.15%;产品销售率为99.14%,比上年同期降低0.9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8.38%,比上年同期提高3.77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至2006年底,隆平高科技园共有入园企业182家,比上年增加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入园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4家。园区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6.65亿元,增长42.38%。
建筑业稳定发展。2006年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89.42亿元,增长24.9%;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2亿元,增长4.8%。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39亿元,增长7.8%。全部房屋施工面积900.97万平方米;全部房屋竣工面积367.3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平稳发展。2006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04.59亿元,增长4.5%;其中城镇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9.48亿元,增长4.68%。全年施工项目253个,增长0.8%;建成投产项目103个,下降41.5%。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生产经营性投资32.6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2%。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进一步增强,全区工业投资15.09亿元,增长31.4%;技术改造投资12.73亿元,增长51%。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59个,完成投资57.06亿元,增长31.26%。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36亿元,增长54.1%。长善垸中心泵站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区防洪抗灾能力,人民东路延长线、远大路二期、高岭路、公园路等基础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交通网络。
房地产开发步伐趋缓。全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30.73亿元,下降1.5%,增速比上年回落12.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办公楼类投资分别增长10.8%、59.2%,商业用房类投资下降23.1%。商品房销售面积65.54万平方米,下降23.47%,增速比上年回落24.8个百分点。商品房空置面积18.05万平方米,增长42.6%;其中住宅空置面积减少45.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走势良好。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17亿元,增长17.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61.62亿元,增长16.8%;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8.94亿元,增长18.1%;其他行业完成零售额2.61亿元,增长15.9%。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贡献突出,2006年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3个,新增4个,完成商品成交额183亿元。
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按商品类别分,增幅前三位的是: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49.47%;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6.36%;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4.54%。
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区共有大型商务楼宇82栋,其中税收过千万的楼宇9栋,新增6栋。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305.6万平方米。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8亿元,增长39.1%。全区共投入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12254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348万元。全区共有国家“863”计划项目2个,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家。专利申请763件,授权专利540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4项。200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区共有学校32所,其中小学28所,中学4所。共有在校学生27520人,其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21228人,中学阶段在校学生6292人。全区小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小学升初中入学率、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86.5%。农村学校饮水改造2所,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实行“一费制”全免人数达1898人。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成果显著。2006年末,全区共有区属艺术表演团体8个,区属文化馆1个,区属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举办“牵手芙蓉”广场文化活动7次,在首届长沙市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大型歌舞《希望田野》获市农运会最佳节目奖和创新奖。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拥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282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3个;拥有床位总数560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数490张,卫生院拥有床位数70张;卫生技术人员920名,其中医生500名。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展顺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33781人,参合率为95.3%。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42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29个,游泳池12个。组队参加长沙市第一届农民运动会,以总分141.5分的成绩位列团体总分城区组第一名,获得金牌6枚,居金牌榜第二。组队参加长沙市老年人第六届运动会,以总分137分,金牌7枚,奖牌19枚,获得团体总分、金牌数、奖牌数三项第一。
八、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三废”排放达标率为7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6.9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06年,我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 “第四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年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3家,市、区级“花园式”单位11家,优秀园林2家。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人口保持稳定。200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44.08万人,户籍人口为38.18万人。在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19.30万人,女性人口18.8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3;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8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2.8%。全区人口出生率为7.1‰,死亡率为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
居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94.72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6042.97元,增长15.1%,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1247.86元,增长19.3%;经营净收入903.87元,增长4.9%;转移性收入3371.74元,增长4.2%;财产性收入519.50元,增长26.4%。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7.9∶1缩小为6.4∶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4元,增长18.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204.77元,增长23.97%。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0379.22元,增长23.0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270.39元,增长30.65%;家庭经营收入2099.20元,增长24.63%;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5009.63元,增长17.98%。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032.51元,增长15.6%。其中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3726.74元,增长9.6%;人均衣着类支出1180.46元,增长13.6%;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934.20元,增长41.6%;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83.47元,增长6.8%;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1531.41元,增长33.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919.20元,下降6.0%;人均居住支出1533.97元,增长55.5%;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323.06元,增长4.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7.5辆,家用电脑62.50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0台,分别比上年增加2.5辆、8.75台和23.75台。人均居住面积30.03平方米,增加0.52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004.83元,增长24.25%。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556.62元,增长14.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749.80元,增长55.7%;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399.79元,增长17.3%;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91.12元,增长8.8%;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819.14元,增长6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155.07元,增长20.6%;人均居住消费支出841.39元,增长23.6%;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91.90元,增长31.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比上年同期下降3.2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区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02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38个,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182.57万元。全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734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034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806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490人。基本养老保险发放率达100%。全区共有社区服务设施312处,敬老院床位138张。接收社会捐赠300.54万元,增长138.5%;发放低保金1182.57万元,增长13.1%。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呈现出区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协调推进、社会大局和谐共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繁荣之区、和谐之区、精美之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272.17亿元,增长15.2%,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增长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03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8.41亿元,增长15.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81万元,增长15.1%。企业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3.61亿元,增长38.28%。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3.04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增长25.9%。 | RAG-ES | 2024-10-23 |
经济结构稳定调整。2006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6:15.4:84.0,与上年相比较,三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0.1和0.9个百分点,“三产立区”态势更为凸显。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9%,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78%。非国有经济投资81.27亿元,增长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7.7%。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全区8件实事26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13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劳动就业健康发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7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4319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302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79人。二、农 业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0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亿元。粮食种植面积为0.24公顷,粮食总产量1485吨,蔬菜总产量82530吨,水果产量328吨,水产品产量870吨。 | RAG-ES | 2024-10-23 |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完成首批2个村规划的编制工作,建成通村公路3.95公里。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2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44亿元,增长27.8%。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2%,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24%,比上年提高6.31个百分点。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80.21亿元,增长3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57亿元,增长39.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5亿元,占2.3%;集体企业完成工业产值0.78亿元,占1.1%;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36亿元,占1.9%;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2.75亿元,占8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03亿元,占5.8%。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