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可以不挑刺了?华中农业大学发现鳊鱼肌间刺表达基因,可培育“无刺鱼”
共 186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12-28 12:40
大数据文摘出品
大家有没有被鱼刺卡过?
小时候,文摘菌吃鱼只吃肚皮肉,鱼脊肉从不敢吃,因为鱼脊肉上有很多小刺,每次吃都会卡喉咙,别问为什么不会用嘴剔出来,问就是“嘴残”。
让文摘菌开心的是,这个问题好像有解决办法了!
据报道,华中农业大学的高泽霞团队发现了导致鳊鱼肌间刺出现的关键基因,对应敲掉这些关键基因,很有可能获得几乎不含肌间刺的鳊鱼。
所谓的肌间刺,就是让我们的更烦心的鱼脊上的小刺。
这些刺不仅小,而且还分叉,很容易就卡到喉咙,如果以后真的能吃到没有这些肌间刺的鱼,那可真是舒服了!
不过,这种经过基因编辑的鱼以后能否进行规模养殖?食用口感会不会有变化?是否安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敲掉肌间刺表达基因,口感几乎不受影响
我们平时所说的鱼刺,其实是指整个鱼骨,但是在研究中,鱼刺专门指鱼的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
从形成来源上看,鱼长刺其实就和人类长骨刺一样,除了影响人类食用,也是大规模加工鱼类产品的障碍。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找到控制鳊鱼肌间刺表达基因的方法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寻找鱼刺基因分子表达。他们需要将每一根细刺从鳊鱼身上小心翼翼挑出来,剔除结缔组织;然后降解前,快速放进液氮保存,再快速提取RNA进行基因表达,最后提出高质量鱼刺RNA,筛定出候选的近50个基因。
第二步是找到一个有效基因。这个过程有点像拆盲盒,验证过程有点像拆盲盒,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一个一个依次敲掉这些基因,看鱼刺的生长有无变化、怎样变化。在编辑了大约40个基后,团队在2018年找到了一个“有效”基因,敲掉这个基因能减少70%的鱼刺,只有尾部还保留一点点,鱼背部的刺都没有了。
第三步是发现“无刺”主效基因。这一步需要进行正向验证,将这个基因移植到无刺鱼身上,看它们的鱼刺是否还能长回来。同时作为公开信息向国内各个研究组推广,力争将这个基因运用到不同的鱼类身上。
第四步是获取遗传性状稳定无刺鱼。就是要让经过编辑的鱼经过纯化繁殖一代,到第三代就可以获得纯合体的遗侍性状稳定的真正无刺鱼。
那经过了“去刺”的鱼,口感有没有变化呢?
研究团队对此也进行了测定(测定?难道不应该选一波人作为自愿者品尝下?如果需要,我报名!),尽管鱼刺变没了,鱼肉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普通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肉质也没有变化。
能上餐桌吗?是不是转基因食物?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到这项研究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以后能吃到吗?
目前,减刺70%的基因和减刺100%的基因都申请获批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作为公开信息向国内各个研究组推广,力争将这个基因运用到不同的鱼类身上。
这项技术也已经分别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进行了试验,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精辟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生长良好,形态正常,习性和普通有刺鱼没有差异。
这就意味着,理论上这样的鱼已经可以进行养殖尝试,但是这离上餐桌可能还有一些举例。武汉的鳊鱼是两年一成熟,鲫鱼是一年一成熟,以后还要将这些成熟的杂合体少刺鱼经过纯化繁殖一代,到第三代(F2代)就,才可以获得纯合体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真正无刺鱼。
高泽霞表示,“相信无刺家鱼将会是大宗淡水鱼产业、家庭饮食结构的一次升级。”
今后,团队还将对无刺鳊鱼的游动能力、营养等开展细致的研究。
网友还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些鱼属于转基因食物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转基因食物,“转基因生物可被定义为遗传物质通过非自然交配和/或非自然重组的方式发生改变的生物体(即植物、动物或微生物)。”无刺鱼经过了“敲掉特定基因”的步骤,显然也是基因改造的一种,未来想要上餐桌,肯定需要像其他转基因食品一样,经历漫长的审核、测试流程。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转基因动物上市的先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后就吃不到这种“无刺鱼”了,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未来这一方面的法规肯定会越来越完善,安全而又“无刺”的鱼,也不是遥不可及。
相关报道:
往期精品(点击图片直达文字对应教程)
后台回复“生信宝典福利第一波”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教程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