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

共 317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1:24

历史沿革

千峰山土墩墓
1984年10月,南陵县文物部门对千峰山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这些土墩下面埋着古代生活器物,是一种墓葬形式。同年11月,省、县文物部门配合芜南公路取土工程,发掘两座土墩墓,出土春秋时期青铜鼎一件,原始青瓷豆两件。
1985年5、6月间,安徽省文物考研究所结合安徽大学八三级文博专修科毕业生实习,在千峰山区选择千峰林杨、吴冲村、葛林窑厂等3个点发掘土墩墓18座。
万牛墩土墩墓群
万牛墩土墩墓群是在1982年文物调查时被发现的,分布范围约6平方公里,基本上是一墩一墓,与千峰山土墩墓的埋葬特点相同。1985年,安徽省、繁昌县文物部门共同发掘了几座土墩墓。

墓群特点

墓群特征

出土的墓葬坑
皖南土墩墓群占有较高地势,沿河流两岸的岗峦分布,一墩一墓,不见尸骨或仅见少量骨屑,随葬品置墓中心,一般1至8件,亦发现没有随葬品的空墓,以印纹陶盛器,夹砂陶炊器和原始青瓷器为主,铜器少见,常见铜器为鼎、剑、戈等,其形制大体与中原相同,纹饰有变形兽面纹、云雷纹、弦纹等,少数图形为本地所特有,如一铜鼎上铸有三翅蝴碟花纹,这种纹饰其它地域均未发现,具有重要研究介值。

墓群形式

万牛山土墩墓群(北片)
皖南土墩墓群墓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无规律密集式分布;一种为顺山脊一字形分布,它历经二千余年,有的土墩墓已坍塌不显见,有的仍保持着显著的土墩,在峨岭、三里、五里发现仍有高6米,底径20米的巨型土墩墓。 土墩墓的大小与其随葬品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其墓葬的特点之一。从千峰山土墩墓葬考古发掘发现,有的高大的土墩墓随葬品寥寥无几,仅一、两个。并且,千峰山与牯牛山城遗址相邻,且出土文物内涵较一致,推断墓主多为吴城居民。这对研究当时当地社会习俗及其生活方式具有较高价值。

文物遗存

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
1983年10月,繁昌县文物部门的家专门组织了对新林乡一座土墩墓的抢救性发掘,发现这座墓平地埋葬,没有墓坑,以土垒冢。经过发掘,该墓出土了泥质红陶豆4件、印纹陶罐1件、釉陶罐1件。
1985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到平铺乡窑厂再次发掘了一座特殊的土墩墓,该墓土墩高3.25米,底径周长26.3米,墓地挖有一个长方形浅坑,坑长4.45米,宽1.85米。深0.35米,出土文物有印纹陶罐2件、瓿1件、陶纺轮1件。
截至2016年,千峰山土墩墓群分布范围约13平方公里,发现存留土墩墓1162座;繁昌万牛墩土墩墓群分布范围约10平方公里,发现存留土墩墓1378座。
皖南土墩墓群除了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各乡镇在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中也陆续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国家级的文物有:
双龙耳尊,何湾镇绿岭农四村出土,国家一级
吴王光剑,三里镇吕山村出土,通长约50厘米,茎为圆柱形,腊窄,无纹饰、有脊。铸有铭文,意为“攻吴王光自作用剑,以战越人”,乃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所用之物,国家二级文物。
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
,葛林千峰出土,印纹硬陶器,侈口、双耳,口至尾部有简单的刻划纹饰,整个器物造型敦厚丰满,显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属国家二级文物。
1995年,何湾镇前桥村农民在山包取土时发现铜剑一把,后经县文物管理人员前去清理,发现是一土墩墓,同时清理出铜矛、铜戈各一。殉葬物显示死者生前或许为一武士。

文物价值

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
科学研究
千峰山土墩墓群是当地居民的一处大型。从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看,当时的社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别,但悬殊不大,尤其是供贵族使用的青铜器出土较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研究表明,千峰山地区偶出青铜器的大约为“土”一阶层的墓葬,绝大部分为平民阶层的墓葬,至于那些空墓,估计属于地位低下的,或“凶死”的人。
考古研究表明,土墩墓在都有颁,以苏南宁镇、皖南地区最集中。这一广大地区,先秦以前属于古吴越族的活动范围,土墩墓存在的时间,与吴越的兴起与衰落过程相伴始终,属于古代吴越族特殊的埋葬习俗。据《越绝书》记载,吴王夫差兵败自杀身亡后,越王勾践曾按传统习俗,指使军士们每人以一摞土堆墩冢,“葬吴王以礼”。
这段记载反映了堆土埋葬的古老葬俗在春秋晚期依然存在。 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墓葬的挖坑掩埋,不封土,不植树。春秋以降,中原普遍出现墓上起冢的做法,这是受江南吴越土墩墓影响而逐渐流行起来的葬制。战国中期,楚灭越,土墩墓葬俗逐渐被楚挖坑堆冢的葬俗所取代而基本绝迹。千峰山土墩墓群数量多,范围大,保存完整,对探索这一地区古代土著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重的科学研究价值。
皖南地区的土墩墓及其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耕作农业有所发展、纺织等手工业初露端倪、原始青瓷生产日渐成熟、青铜冶铸业颇具规模并形成自身特色、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这些都是了解和探寻商周时期皖南先民经济生活状况的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化价值
千峰山和万牛墩两处墓群占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的封土堆墓,平地起堆,封土不加夯实。以它们为代表的皖南土墩墓群是长江青铜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填补了商周时期吴越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墓中出土的器物群,为确立本地区以牯牛山西周遗存为代表的文化类型——“牯牛山类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世界冶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物保护

1989年5月,万牛墩土墩墓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皖南土墩墓群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6年,由繁昌县县政府提出的皖南土墩墓群保护规划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并将编制土墩墓群利用建设规划。

历史文化

土墩墓
皖南土墩墓群发掘现场
土墩墓,顾名思义,最大的特点便是平地掩埋,不设葬具,堆土不夯,封土成墩,这是一种商周至春秋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式,和同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不封不树”墓葬有很大差异,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据繁昌县博物馆副馆长汪发志介绍,土墩墓这一墓葬形式,除了皖南一带,在我国江浙、福建北部、江西等地也均有分布,但皖南土墩墓群存世规模较大,且保护状况较好,在整个江南地区土墩墓群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皖南土墩墓群的建造年代以西周、春秋为主,少数可持续至战国,土墩墓存在的时间与吴越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始终相伴。
传说故事
在千峰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年九华老爷从朝鲜半岛的云游至此,被千峰山的景色所吸引,准备在此隐世修行。于是,他择一高阜打定,环顾四周,无数土墩尽收眼底。九华老爷心想,这里叫千峰山,有没有1000座呢?于是他颇有兴致地数了起来。数了几遍,都只有999座。难道当地人称呼错了吗?他心里十分纳闷。正在这时,有一个放牛的小童走了过来。九华老爷连忙招呼他过来,问明情况。
小童略加思索,忽见九华老爷正坐在一个土墩上,脱口笑道:“少的那一座你不正坐在上面吗?”经小童提醒,九华老爷恍然大悟,顿有愧意。他想,这里的人连小孩都这么精明,决不是隐世修行之地。于是,他继续南行,改到修行去了。九华老爷是否真到过这里,现已无从考证,但千峰山上的土墩却历经沧桑,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风雨肃蚀而遗存至今。

旅游信息

地址:千峰山土墩墓群位于南陵县与泾县交界的葛林乡,万牛山土墩墓群位于繁昌县东南平铺、新林两乡。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