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共 4605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4-05-30 15:54

历史沿革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前身为于1956年建设的中药标本室、药圃及1996年建设的医馆。
2001年,整合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原址于广州市机场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内。
2006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原“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物馆”基础上,正式成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正处级单位)。馆址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迁至大学城区博物馆大楼,建筑及展览面积大大增加。
2008年,正式成立为独立法人,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内设机构变更为直属机构(正处级公益一类)。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场馆布局

综述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舍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附属室外药用植物园区面积达5.5万平方米。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大楼1楼架空;2楼设临展展厅、办公区、服务区等;3楼设中国医学史展厅、广东中医药发展成就展厅、岭南医学展厅等;4楼设中药展厅、中成药展厅、岭南药材模拟生态区等;5楼设针灸养生展厅、科普园地、校史展厅及储藏室等。

基本陈列

《中国医药史展》: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线索、医史文物展览为主题,展示馆藏医史文物和文献,分为医药创始、体系形成、晋唐医学、宋金元医学、明清医学、近代医学、现代中医药七大部分。
《中药标本展》:分前言、中药历史展区、中药来源展区、中药采集展区、中药炮制及饮片展区、中药流通展区、中药使用展区、中药养护展区、中药资源保护展区、中药人文展区等。

专题陈列

《广东中医药发展成就展》:广东中医药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广东要在中医药大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并且出台了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的进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举办该展览,分为大事记、今日写照、历任领导、历史回眸、领导关怀、名医名师、前身回溯、桃李芬芳、校史旧影、院所风采等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历史与成果。

医史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线索、医史文物展览为主题,展示原始社会至现代的医史文物和文献2000余件,分为医药创始、体系形成、晋唐医学、宋金元医学、明清医学、近代医学、现代中医药以及岭南医学发展八大部分,展现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轨迹和岭南医学的独特成就。
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内,独家馆藏医史文物有清代王晋绘《名医叶天士遗像》、现存最早刻有“疾”字字样的甲骨片、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明拓片、清代十二时辰药瓶与十二生肖药瓶等。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中药馆主要展出常用中药、道地药材、珍稀中药、岭南中草药、海洋药及常用中药剂型等标本2000余件,介绍药材真伪鉴别、中药防病治病等应用知识和中药的历史文化。馆藏的珍稀中药标本有特大野生人参浸制标本、鹿茸标本、百年油桂等。中药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
中药馆

标本展区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标本展区贯通3个楼层,展出以岭南中草药为主的600瓶药用植物原色浸制标本。
岭南中草药液浸标本墙

室外展区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室外展区与博物馆同步的室外展区有"岭南名医壁"、"医圣张仲景雕像"、"药王山"、"时珍山"、"榕园"、"同心园"、"《神农本草经》摘要园"以及"香樟路"等6条药化绿化道。它们是极具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博物馆游览观光点。

建筑特色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与大学正门、中心广场形成校区中轴线,外观立面设计采用岭南民居风格,平面布置为工字型,中间6层,两边翼楼为5层。

馆藏文物

文化活动

学术研究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有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研究员/教授1名,副研究员2名,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3人,学士学位1人。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以馆藏资料为依托,开展了多项中医药文化研究课题,近3年来承担省市及部委的科研课题9项(共47万研究经费),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从书8部。
博物馆承担的各项课题中,“古代医疗技术及诊治保健器具发明创造项目可行性研究”子项目“古代医疗技术及诊治保健器具发明创造项目研究规划(2009-2015)及实施方案研究”为国家文物局2007年度重点课题:《中国防疫史》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5-2008)项目。
编撰、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国医学文物图谱》《岭南中医》《常用中草药真伪对照鉴别图谱》《中草药与验方》(六册)《中草药彩色图册》(六册)《通俗中医药从书》(一套六册)《药苑荟萃》等。其中《通俗中医药从书》在海内外公开发行,第二版已正式发行面市。该从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原广东省委书记)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首批成果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该丛书在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合作办展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加强与外单位合作办展,2006年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广州中医药大学、澳门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承办的《第四届澳门常用中药常识展览》。

宣传活动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创作中医药文化宣教、科普系列,包括有《通俗中医药从书》(一套五本)《药苑荟萃》《中药图谱》等书籍;《感受中医望诊》《岐黄科普报》等科普读物养生保健气功“八段锦”教学光盘等。上述科普作品均免费向市民、青少年派发。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等,以及中国中医药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科技报等众多媒体,宣传、介绍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馆藏精粹、举办的展览、讲座、免费鉴定、文物征集、全年免费参观等信息。

合作交流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重视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加入·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科协、广州市科协、广州地区旅游景区协会等组织,参与高校博物馆年会、“广州科技论坛”、“广州科技沙龙”系列活动、行业博物馆间的联谊活动等,与各高校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科普基地、科普旅游景点单位等建立了良好的协调、联络、交流机制和共建关系。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立足于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主办、承办各种展览和学术会议,曾先后4次承办“澳门常用中药常识展”,1998年,原中药馆承办全国中药标本馆会议;2003年,原医史馆承办广东省医史学术会议。此外,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潮州卫校中药标本馆建设、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医药展览馆建设、深圳市宝安中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重要活动

2005年,张德江同志在视察广州中医药大学时专门参观了我馆前身——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明确指示办一个中医药博物馆,很可能就形成全社会对中医药的重视和对中医药的利用,从而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形成"蝴蝶效应"。
2006年12月11日,美国加州参议员余胤良一行8人,在省人大、省外事办的陪同下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07年5月30日,德国汉堡州科技部长Dr.Roland Salchow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参观。
2007年6月22日,基础药物与传统医学技术合作司司长Ms. Malebona Matsoso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参观。
2007年7年18日,教育部高教司石鹏建副司长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参观。
2007年8月30日下午,广州市政府台湾事务办罗文森副主任,率领台湾到会的义守大学、义大医学院、、高雄海洋大学等8所大学的校长和校管理人员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13年3月13日,考察团15人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13年3月21日,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梅碧珍女士一行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13年3月27日,美国中西部东方医学院院长一行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所获荣誉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中国首座中医药综合类国家二级博物馆,并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示范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分基地、广州市科普经典游推荐景点、广州滨海金游廊示范景区、广佛肇同城旅游一卡通观光站、广东省首批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2010年广州地区首届"最受市民欢迎的科普基地"、2009—2010年度"十佳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30余项基地称号。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9月,被认定为“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2023年10月,入选为第十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荣誉称号

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经费主要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拨款;省、市政府及省、市科技厅(局)下拨的建设和科研经费;社会资助等。
机构设置:办公室、展品部、科普宣教部、学术部。
人员编制、组成现有科普专职工作人员16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拥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8人。
现任领导
: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书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主管校领导,教授。
:现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主任医师。
张书河:现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历任领导:
郑洪:原博物馆副馆长,教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服务观众项目:免费为观众提供讲解、导览机鉴定中药材及健康咨询等服务。
观众接待:自2007年建馆以来,接待观众人数飞速增长,由2006年的0.7万,倍增至2007年的1.2万,2008年达到2.93万,2009年上半年已达2.45万,观众来自国内外、港澳台,包括政界要员、机关干部、学术团体、民间组织、旅游团体以及大、中、小学学生等。

参观信息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