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可见?我们的故事结束了!

前端闰土哥

共 157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4-29 05:29

很难想象,微信朋友圈10年了。


昨晚回翻自己朋友圈看到半夜,每条说说的文案和配图,我都能清晰记得当时自己的心情和状态,那些逝去的日子仿佛电影片段般历历在目,一条条朋友圈把过去十年拼凑了个大概。


我最开始用微信是在2012年,那会儿我还在上学,学的计算机专业。


朋友圈的10年,也是我成长的10年。一直喜欢用朋友圈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夜深人静时,怅然迷茫时,翻一下以前的朋友圈,看那个傻笑的自己,看那个得意的自己,看那个文青的自己,会去想我一直以来在追寻些什么.....


翻着历史记录,边看边感叹,这十年来,我唯一坚持下来的两件事,就是跑步和学习,它们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青春。


一想起「十年前,我才21岁」,我就痛心疾首。


你说一个人的青春,会在多少岁时戛然而止?


很早就有我微信的朋友都知道,我以前真的很爱发朋友圈(当然,现在也是),朋友们也都很爱发,爱记录生活爱发出感悟。


慢慢地不知什么时候起,朋友圈开始被各路微商淹没,发条日常半天就翻不到了,然后大家都不爱发圈了,朋友圈彻底变成广告圈。


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只显示三天朋友圈,我也不例外,以前发说说肆无忌惮,现在各种分组,后来也拉黑过不少人。


1.

每个人都有圈子,小到一个人孤芳自赏,大到门庭若市应酬不绝。或大或小的圈子均有其独特的一面。


有的人圈子小,触角有限;有的圈子众多,横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阶层。


微信的朋友圈,更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若即若离。虽然看起来其中的人是等量齐观,但暗暗有一个远近亲疏的尺度在发挥作用。


用了多年微信,感觉到了它的便利和多用途。最近也意识到一些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只显示三天朋友圈。


你若想要进入这部分人的背后去窥视她/他更多的生活细节,以便对之做一番归纳,可能性在降低。


这有点类似于晚清的深闭固拒,另一方面又欲说还休。


2.

倘若是出于社交恐惧症,将自己隐藏起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不信任的对象拉黑,或者在加朋友时严苛审查,不放心的一概拒绝。


可是,由于社会网络中存在「弱联结」这样的生态特性,就一定会有半生不熟的人出现在各种圈子的边缘地带。


「微信级」的朋友是奇特的,它的来源五花八门,可能是你的亲人,也可能是某次聚会或公众场合的一面之缘,甚至可能完全不认识。


于是朋友之间的亲密度和相互性具有极大的弹性。


3.

生活就是这样斑斓多样,这一批人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


他们在你的朋友圈里,只让你看三天朋友圈。那意思仿佛在说,你能够看到我,但只是冰山一角。这有时令人遗憾,继而惶惑,再而失落,甚而愤怒。


你是不是不拿我当朋友啊!好伤心!


无论如何,既然是朋友,我是不打算只把自己给你三天的,我要把我天天都给你。


4.

细细想来,很多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人们必然在意自己的表现,以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赞同,这就导致行为不能放诞不经,要符合多数人的心理期待和社会规约。


朋友圈中每个人所展示的行动模式、语言习惯、情绪表达,乃至图片与视频,必然经过精心筛选。


即便如此,你仍然担心某些展示给他人带来不良反应,于是通讯录里会出现各种难以置信的标签。


朋友们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是否决定放他们出来,全在自己。


是不是很荒诞?


5.

之所以对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只显示三天朋友圈这一现象感到不解,是因为我相信,在人的交互关系中,我们都倾向于平衡,假如A对B做出建议的话,A同样希望B对他做出建议。


我给你看了全部,你却藏头藏尾,这首先就不公平啊!所以我也学着把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这样大家就扯平了。


伤心归伤心,总感觉「朋友圈」在背离自己的初衷。


它的无边际的蔓延和对人的强制分割,极可能促成下一次社交软件的革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微信也是。




你好,是故事的开始。


你好好的,是故事的结束。


时间会治愈一切伤痕。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来路无可眷恋,能期待的唯有远方。



浏览 3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