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
地名由来:因位于市驻地大渡口之东得名。
2023年1月,东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2年12月,东区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2年8月,东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东区人口数量为41.14万人,位列攀枝花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位,位列四川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2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323位。
2015年3月,东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
区域概况
攀枝花市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面积167平方公里。位于川滇两省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东北两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两面与云南省的宁范、华坪、永仁3县为界。
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沿海、沿边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东区地处川西高原南部和滇西高原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两江交汇处,属横断山系属亚热带干热河谷季风气候区。年内因分别受热带大陆和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及其特有的山地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点: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方小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年差较小,年内干、雨季分明,四季不甚明显等亚热带西段共有的特点。一年中,春暖旱重,风高物燥,蒸发旺盛;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夜雷雨;秋凉雨少,土壤湿润;冬无严寒,雨水稀少,日照充足。攀枝花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多也分布在东区辖区内,为东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东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中段,矿产资源富集,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辖区已探明的矿藏40余种,钒钛磁铁矿储量达98亿多吨,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其中,钛储量5亿吨,居世界之冠;钒储量1.2亿吨,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铁保有储量47.6亿吨,铁矿石品位较高,开发条件好,邓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地貌特征
攀枝花市东区属于侵蚀、剥蚀的中山区,峡谷地貌。晋宁至燕山期,相对被剥蚀和侵蚀,形成宽阔的剥蚀面,自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以后,原剥蚀面遭到破坏,上升地带继续被剥蚀和侵蚀,凹陷地段成为断陷盆地接受沉积。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加剧,形成深沟峡谷,使地貌呈现山高谷深河谷交错分布的特点。
东区地势由南往北倾斜,金沙江以北片区则向南倾斜,南北高,中间(金沙江)低,西高东低,地形起伏、高差悬殊500~1000米。
一、侵蚀堆积地貌
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大河河谷地带。区内金沙江河谷Ⅰ—Ⅴ级阶地中,Ⅰ级阶地高出江面16~20米,沿江断续分布。Ⅱ级阶地高出水面48~112米,阶面完整平坦。Ⅲ级阶地高出水面93~140米,阶面常被河谷切割。Ⅳ级阶地高出水面200~240米,阶面呈浅丘状起伏。Ⅴ级阶地高出水面340~350米,零星分布于两岸浅丘包上。其他河谷仅Ⅰ~Ⅱ级阶地较为发育。
蚀余台地主要有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零星分布于金沙江南岸斜坡及山间凹陷地带。台地呈浅丘状,顶平或浑圆而围陡,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地段。
二、剥蚀构造地貌
褶皱中山即剥蚀中山类型,主要分布在碎屑沉积岩区,由向斜山、背斜山、单面山等构成,一般山脊海拔2000米,切割深度1000米。山脊呈尖棱状、浑圆状,山体多为单面山地貌。
断块中山主要分布在大河一带,由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金沙江与大河之间山脊海拔小于2000米,切割深度500~1000米,为中山。
气候水文
气候特征
东区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夏半年受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只分干、雨两季:6~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的5月为干季。90%以上降水集中在雨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在同纬度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高温区。
气温与光照
该区域年平均温度20.9℃,平均气温和总热量在全市属于偏高区域,最热月一般出现在5月至6月(炳草岗1987年6月22日极端最高温度达41℃),最冷月出现在12月或1月(1983年12月2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全年以1月和2月的温度日较差最大,月平均值为13℃左右,最大日较差可达20℃以上。
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640小时左右,年平均晴天约240天,雨天约60天,阴天约65天。年平均太阳总辐射约632100焦瓦/平方厘米,辖区太阳能利用率高,利用前景广阔。
降水与湿度
区境内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为2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阿署达村、五道河村等与炳草岗片区海拔区域相比,降水量相对增加,蒸发量减少,气温降低,有利于作物生长。
气压与风
东区年平均气压值为878.0毫巴,6月最低,11月最高。高低之差9毫巴左右。全年主导风向:夏季和冬季均为东南风。年最大风速达18.3米/秒,年平均风速夏季2米/秒,冬季1.1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2.2天,年静风频率为46%,2~5月上旬为风季,秋季风速最小,大风日数最少,静风频率最高。
雪、霜、雾东区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海拔1400米以下基本无冬季,夏季长达半年左右。1983年12月降大雪为历年罕见,2000年冬季阿署达村独降小雪。
境内平均霜日在14.2天,初霜期在12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无霜期平均287.6~308.1天。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很短,阿署达村霜期稍长,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也较低海拔地区稍长。
东区雾日十分少见,年均2.9天。
矿产资源
金属矿主要分为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铁矿首数钒钛磁铁矿,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钒钛磁铁矿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钴、镍、硫、铬、磷、镓、钪、铂等10余种有益矿石,储量大,分布集中,伴生组分丰富,开采条件好。境内主要有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山、倒马坎、公山五大矿区,表内、表外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工业储量8.1亿吨,国务院批准工业储量6.64亿吨,可利用工业储量4.78亿吨;二氧化钛储量2.76亿吨;-储量615.8万吨。铁、钛及钒已被开发利用,成为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
非金属矿主要为饰面石材资源,可作为饰面石材开发利用的岩浆岩有太古至下元古代中粗粒石英闪长岩和海西期二辉辉长岩、角闪辉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绿粒正长岩、中粒正长岩、斑状粗面岩、辉斑玄武岩等。另外可作为饰面大理石和板石开采的有砾岩、石英岩状砂岩、大理岩等。粘土岩、砂石是境内分布较广的矿产,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已被掩盖。
梅花玉花岗石境内储量较丰且块度大,不仅可做玉石开采利用,还可加工成板材,有较高市场价值。经勘探,东区境内有一定储量的宝玉石资源。
建筑石料正长--闪长岩分布在弄弄沟,保有储量418.9万立方米;大理石分布在炳草岗,保有储量382万立方米,都是境内主要的建筑石料。此外,蛭石、硅石在倮果还有一定储量。
人口数量
建区初期,户籍人口主要由职工构成,职工队伍多由全国各地支援艰苦地区三线建设或部队转业成建制调入,男性人口所占比例远大于女性。1974年东区共有户籍人口198513人,其中男137317人、女61196人,男女性别比为224.39:10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经商和“农转非”指标投放,辖区城市人口数量剧增,男女性别比逐渐趋于平衡。1983年共有户籍人口238323人,其中男150297人、女88026人,男女性别比为174.88:100。1993年共有户籍人口287106人,其中男164203人、女122903人,男女性别比为133.59:100。2000年共有户籍人口304523人,其中男163149人、女141374人,男女性比为115.42:100。26年间人口净增105556人,年平均增长率1.80‰,男女性别比例逐渐递减,失调趋于缓和。
旅游资源
东区境内既有壮丽的山河奇景和旖旎的亚热带风光,又有遗存丰富、风貌古朴的新兴旅游城区,还是四季宜人的疗养胜地。除河谷在四、五月份较炎热外,低山无酷署,中、高山全年无夏。在11月、12月和次年的1月,海拔1400米以下地带月均气温保持在10~16。C。因此中、高山地区适于夏季避暑,低山河谷地带适合冬季疗养。来东区旅游可参观矿石采选、钢铁冶炼、提钒、取钛等现代生产基地;凭眺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崔嵬群山和奔泻咆哮的江河;欣赏城市景观,游览自然风光,赏鉴历史文物,考察地质地貌。探奇揽胜,美不胜收,已吸引国内外许多游客参观访问和旅游。
地质博览境内地处攀西裂谷,地质构造复杂,地史演变古老,地形地貌特殊,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可观察到海西早期层状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层状岩体发育良好的层状和韵律层结构及其赋存钒钛磁铁层和世界上最大的钒钛磁铁露天采场。还可远眺晋宁造山运动形成的基底与盖层之间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在荷花池观察由钠铁闪石、霓石花岗岩及英碱正长岩组成的A型花岗岩及金云火山等。
岩溶奇观兰尖铁矿至大黑山一带属岩浆喷溢造山的典型地带。在兰尖铁矿,可看到冷凝的层状辉长岩、橄榄辉长岩等钒钛磁铁矿岩。在光头山上可看到火山喷发的遗迹,突兀挺立,四周峭壁悬崖,山锥上部有一颈状内收,乃岩浆充塞火山喷口冷凝的结晶。山锥-有环形分布的喷流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皆若巨柱直擎主锥。在喷流火山角砾岩和熔结凝灰岩外还有梅花玉形若梅花,干枝清晰,实属罕见。
金沙夜月金沙江削山劈岭横贯境内。“金沙水拍云崖暖”,境内江段水势平稳,旅游泛舟饱览万里长江上游的钢城雄姿,体味“金沙夜月”、“金沙夜渡”的意境。在月光、水波的衬托下色彩迥异,与两岸灯火辉映,夜渡陡增奇异神秘。
钢城灯火东区城市建设布局错落有致,分中有聚,独具一格,楼房鳞次栉比,夜暮降临时万家灯火,自上而下宛如光的瀑布,五彩缤纷,绚丽壮观。境内炳草岗公园、南山观景台可俯瞰市区,更是观赏钢城灯火景观的最佳位置。
大黑山风景区位于金沙江之北,东区弄弄坪片区和攀枝花至密地片区之上,与仁和区务本乡接壤,面积3300余公顷。景区内森林茂密,藤蔓缠绕,间有局部草地,多悬崖奇峰,并有石林1处,溶洞3处。最高处老鹰岩海拔2920米,攀枝花电视转播台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于此地,铁塔高耸入云甚为壮观,风景区气候凉爽,距市区较近,到此避暑休闲的市民和游客甚众。
南山观景台设于大渡口片区金沙江南岸前进村台地上,与弄弄坪片区隔江相峙,可眺望攀钢及十九冶生产区、生活区,大渡口、炳草岗、攀枝花至密地片区亦尽收眼底。夜晚各片区灯火通明,重叠交错,江中倒影,与两岸浑然一体,是观赏钢城夜景的最佳去处。
奇果名花境内四季有花期。果品除芒果、石榴、葡萄、西瓜、荔枝、桂圆、番木瓜、香蕉外,还有3000亩枇杷、300亩台湾青枣和120亩花卉基地。
民族采风东区境内共有3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傣族、苗族、白族、回族、傈傈族、纳西族等。各民族多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宗教、信仰、住房、服饰、习俗风尚亦各有特征,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别具风采,还可参加和观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
攀枝花旅游一条街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倮果,集美食、购物、娱乐、接待、住宿和咨询等功能为一体,共占地1.2万平方米、开发商屋72套。
东区与泸沽湖、海螺沟、大理、丽江、昆明、瑞丽等国内著名风景区毗邻,一两天之内皆可到达。从攀枝花出发北去西昌可游览邛海、螺髻山,参观卫星发射基地;南下滇池、洱海,可观赏六诏风物;西去丽江、大理,可漫游泸沽湖,了解国内仅存的母系社会文化;转道中缅边境,还可领略异国风情。
民族情况
一、民族关系
解放前,汉民族统治者对境内少数民族实行歧视压迫,区境外黑彝族奴隶主秋收后也下山抢劫汉族粮食财物,绑架汉族儿童上山为奴,造成民族隔阂,甚至发生民族械斗。解放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干部。
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1980年政府给硫磺沟12户傈僳族每户500元的建房专项补助,把人字形窝棚改建成土木结构瓦房。政府尊重民族习俗,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彝族聚居村每年举办火把节。1998年政府出资78万元,村民出劳力把通往阿署达彝族村的4.7公里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还办起农家乐、度假民俗村。2000年政府又出资80万元,把阿署达通往农纲水库4.9公里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推动了彝族村的农业开发和经济繁荣。倮果、密地村550名彝族村民因开发建设征地后住进了城市安置楼。
二、主要少数民族
彝族据彝族文献《六祖史诗》及《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始祖阿普都木原居云南滇池一带,后因洪水泛滥,其六子为避难,迁徙繁衍于各地,形成多个支系。攀枝花境内的彝族,按其来源分为诺苏、理泼、水彝三个支系。诺苏也称黑彝,居住在米易麻陇和仁和区务本乡大火山等高寒山区,是彝族中的贵族(奴隶主)。水彝也叫白彝,多为黑彝的世代娃子(奴隶)。黑白彝等级森严,彼此不通婚。理泼又称红彝,历来与汉族混居,受汉族人影响较大。境内居住的彝族人,全部是彝族中的理泼支系,主要分布在阿署达村、倮果村和密地村,分别占该村总人口数的73%、56%和38%。彝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受右所土司(彝族地方自治头领)和地方政府的双重管辖,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彝族只有简单的生产、生活单词用语,不能独立完整地表达思想,无独立的文字,通用汉语言文字。解放以后与汉族混居的彝族,逐步与汉族通婚,与汉族人在生产、生活上的联系更加紧密,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与汉族人大同小异。
红彝族喜歌善舞,文化生活独具特色。在劳作之余,节庆、婚嫁、丧葬以及青年男女相互倾慕等不同场合,均能用歌舞传情达意。境内红彝族常用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等。山歌在境内彝寨盛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傈僳族傈僳族与彝族同源于氐族,古称“尼苏”、“力苏”、“离苏”,唐代《蛮书》称为“傈僳”沿用至今,傈僳族人自称为“傈僳扒”。境内金沙江两岸均有傈僳族分布。先年主要靠狩猎、采集生存,到40年代逐步改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傈僳族分为“黑傈僳”和“花傈僳”两个支系。
境内傈僳族属于“黑傈僳”支系,主要居住在攀枝花村硫磺沟一带。住房为木板人字形窝棚或土墙茅顶房。傈僳族以玉米为主食,没有本民族文字,民族内交谈用傈僳语,与汉族交往用汉语。
解放前,傈僳族人刀耕火种,半农业半狩猎,常受外族和头人的压迫剥削,生产能力低下,生活极其艰难。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靠政府扶持解决了温饱,住上瓦房,适龄儿童都上学读书,和其他民族一起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