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新基建时代,拼的是“技术生态”

共 372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0-12-28 12:53


来源:虎嗅APP

作者:钱德虎


在“新基建”的浪潮中,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为各行各业打造全新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改变,对未来商业新版图的重塑与企业数字竞争力的增长,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落到具体的实践中时,该如何把握这其中的趋势,又该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思考,大部分企业很难有个清晰的认知。也正因如此,在《智者对话》节目中,技术融合大背景下的业务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事实上,无论是“新基建”还是“数字化转型”都只是一个笼统的税法,它背后包含了 5G、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运用。但无论使用了哪些技术,最终的目依然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业务体系。
 
正如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行业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梁雅莉所言:“借助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整个社会服务,将智能技术与智能应用融合渗透到各个行业。是对新基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各大企业对新技术的尝试,不仅逐渐改变着他们的商业经营模式,更是在让更多人享受到便利和成果,并重塑我们所熟悉的世界。
 

站在明天的角度做今天的决策


在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进程中,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很多企业已经迈出第一步,通过管理者操作不同数字系统,达到数字化对整个生产服务效率的提升。但如果我们横向来看,这些系统大多分工明确且相互孤立,没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


这很大程度源于:过去看待技术的方式本身就是孤立的,我们习惯性地将其分为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不同的技术领域。落到企业经营中时,不同的系统与技术则会对应到不同的功能与业务中去,最终由人去完成各个系统之间的对接与协调。
 
而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的今天,技术之间的“融合”正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新课题。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所长何宝宏认为,这样的数字化尚处于第一阶段,而第二阶段其实在于“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万行万业其实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纯粹的技术赋能。但是技术只是企业转型的一个方面,还需要管理、制度等配合。所谓数字化转型,重点不在于数字化,而是转型。
 
举个例子,作为今年“基础建设”类的典型案例,健康码正是通过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了对居民健康状态记录的方式,更好地做到了对病毒传播的路径科学溯源。在这个过程中,对病毒的判断与决策这一复杂的工作都由机器自主进行。如果要让用户自己证明健康状态,少不了折腾人不说,还很难做到准确排查。


而如果将各方面技术融合在一起,让不同类型技术之间的数据流通起来,就如同通过血液神经串联起了四肢,碎片化的系统将形成一个新的生命体。技术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融合形成更加高效的整体,通过自主性的决策,打出一套“组合拳”。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的决策方式往往对主观的经验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与此同时,经验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就像那句被重复了无数遍的老话:“唯一不会变化的就是变化。”当世界的发展和变化速度都越来越快,“用昨天的经验做今天的决策”有时变得没那么可靠了。
 
这还仅仅是滞后性,由于人类自身对于信息、时间、认知能力、处理能力等各方面限制,管理者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个最攸关、最关键的情境要素做出判断。无法随时做到对眼下情况面面俱到的分析,信息的复杂进一步限制了我们的判断。
 
正如梁雅莉提出的“智能X效应”一样:“新型基础设施的推动,是为了“站在明天的角度做今天的决策。”技术相互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模式上的变化,而是做到了帮助、甚至替代人类管理的效果。正如诺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所说: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一个能够做出更好决策的公司,也无疑将会带来更高的效率与竞争力。

 
在这样的技术推动下,未来商业决策的核心,也将不再依靠人工。而是通过增强整个生产服务过程的数字化连接能力,将不同数字化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打破。最终让数据在企业生产全过程、业务全环节实现融通,而算法的决策则内嵌在管理流程之中。
 
而此时我们所说的“新基建”,也不只是一个技术性平台,它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思路。
 

技术融合正在改变什么


今年疫情的突然爆发,毫无疑问推动着很多数字化融合式技术与管理方式快速普及。虽对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方式上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梁雅莉提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我们熟悉的海底捞上。作为在全国有 1500 家门店的餐饮连锁,海底捞具有着巨大客流量与知名度。在他们对成本更加敏感的经营背景下,这家火锅店的数字化改造过程正在成为绝好的转型样本。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电费是海底捞门店成本的大头。一方面。为了保证顾客快速舒适的用餐体验,无论是炉具预热、空调降温还是食材的冷链的保鲜都会消耗大量电力。而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开在了热门的商圈,客流量会呈现出很强的潮汐性。这就使得整个店面的电力控制更为复杂,常常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而在疫情期间,为了有效开源节流。海底捞通过与英特尔合作,改造炉具与空调系统、加装传感器和边缘设备等设施,对门店的用电系统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通过算法建立用电模型,去针对不同的店面推出用电方案,并根据实时的客流量动态调整炉具的预热、空调的功率。最终在不影响用餐体验的同时,整个海底捞每年节省的电力成本在 3000 万左右。
 
在这次改造中,通过 IoT、边缘计算、5G、以及数据中心等技术上的多方融合,打破了传统人机静态且粗糙的交互方式的边界,实现了整个服务管理模式的升级。成本降低的同时,管理者更是得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在海底捞重视服务的企业文化下,潜在地提升了竞争力。
 
不过何宝宏也提到,想把这些融合性的技术使用好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体现出了新技术融合的一体两面:

一方面,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的灵活性 ;
另一方面,不同技术之间的协调整合比孤立的技术更加困难,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如何做好技术融合的投入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是对很多企业的灵魂拷问。
 
事实上,当新基建变成一个社会的基础服务,技术在不断融合的同时,很多方案不可能靠一家公司、一个机构就能完成,需要的是一整个生态的力量。
 
何宝宏补充道:“这个东西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困难,所以机遇和挑战实际上是对应的。谁先趟过去这个水,谁就成了胜利者。”
 

生态级的力量


产业跨界融合下传统生态正在重构。技术是一个“生物体”,需要跟其他技术相互配合。特别是新基建下,基础设施是开放的,因为生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在新的经济动能下,新的生态系统也在慢慢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提供“生态级支持”的技术合作伙伴,要比点对点的技术合作更容易实现数字化转型。换句话说,生态级的难题,需要的正是生态级的解决方案。
 
作为在通讯和芯片领域都有着多年技术投入的英特尔来说,边缘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等多个技术领域都是发力的重点,覆盖整个数据的生命周期,包括采集、传输、计算、储存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英特尔还广泛地与各个领域的开发者展开合作,在不同企业、不同技术之间保持着技术开放,推动着整个软硬件生态的前进。

 
在这样全方位建立起的生态下,英特尔已经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推出了多个创新案例:
 
比如针对国家电网的电力分配系统,通过边缘设备与大数据建立算法,根据用电需求与传输损耗,动态地建立起用电分配方案。在减少电力损耗的同时,以城市为单位提升了用电效率 ; 而在物流分拣领域,通过 机器视觉 、大数据与算法模型的建立,在各个快件流通的枢纽实现了更加稳定快速的分拣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了错误分拣的概率,降低了暴力分拣的隐患。
 
而这,体现出了在技术领域,英特尔与整个生态和谐共生的特点。梁雅莉说:“以前我们只是提供技术给合作伙伴和用户,但用户越来越成为这个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一环,他的需求反哺给我们,我们融入到技术平台、技术路线的开发当中,然后再提供给生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也正逐渐重塑不同产业的业务流程,以至于整个商业模式。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传统基于企业的制造思维,正向着基于用户的服务思维转变。传统单向的信息流动变为了双向,企业可以实时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柔性且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以前一万件起订的订单,如今很多厂商都能做到两位数就接单,供需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
 
“在原有的生态系统中,我们依旧持续进行技术赋能 ; 但另一边,在新的经济动能下,新的生态系统也在慢慢形成,我们愿意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为此努力。”梁雅莉在节目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新基建给产业带来的改变,正在从一个个技术上的应用开始,通过信息之间相互融合,帮助企业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而随着底层技术生态的建立,新基建的上层建筑也逐渐改变技术和商业世界的面貌,不难预见的是,这样的转变才刚刚开始。


浏览 2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