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化思想
中台化思想鼓励企业不断抽象沉淀自己核心底层能力,通过平台化包装,得以更好的赋能前台业务。用底层的确定性,来帮助企业应对前台业务及最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
中台被定义为: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
企业级
企业级定义了中台的范畴。也就是说中台处理的应该是企业级的问题,最少要包含多条业务线或多个前台团队的产品。如果一个中台只解决一条业务线的问题,那就是这个业务线下的平台了。
中台建设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要上升到企业架构的问题。要跳出单一业务线,站在企业整体视角审视业务全景。
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对中台的理解就会有本质的变化,也就会了解系统架构设计之外的,若干来自于组织、干系方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再分配的问题了。
中台背后其实代表了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自身运营效率提升或是创新业务发展的诉求,开始从企业的全局视角去看待自身能力,如何实现跨业务线的能力沉淀,变成了一种战略考量了。
能力
能力这个词非常抽象。在中台下,能力定义了中台承载的主要对象。因为每家企业能力不同,有着不同层面的诉求,业务本身存在一些差异化,所以中台也会长得不一样。
复用
复用是中台的核心价值,承载了平台化到中台化演进的过程。
传统平台化对于复用性和易用性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而是围绕于核心能力的沉淀与打造。
平台
平台定义了中台的主要存在形式。区别于传统应用系统拼凑的方式,中台通过粒度更细的能力识别与平台化沉淀,实现了企业能力的柔性可用,更好的支撑前台业务,来满足对前台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与能力复用。
总结来说,中台=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中台价值可以总结如下内容:
企业级:定义了中台的范围,他不是技术视角认知的那种SOA或微服务架构;
能力:定义了中台承载的对象,通过高度抽象,对现有企业价值在技术维度重新建模;
复用:定义了中台的核心价值,传统平台化对于易用性和前台用户体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中台则让大家通过复用的目光重新审视中台系统的设计;
平台:定义了中台的主要形式,区别于传统应用系统的拼凑方式,中台通过更细粒度的能力识别与平台化沉淀,实现了企业能力的柔性复用,更好的支撑前台业务;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于中台呢?
我看看看中台的提出者阿里,在建设中台上,有怎样的基础条件:
阿里有巨大的业务体量;
阿里有强大的技术储备;
阿里有自上而下的中台化决心;
而其他企业,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那么中台价值将不能得以发挥,或者走向夭折。
那一般企业要想实现”中台“价值,其实有更务实的道路可以走。
第一步、统一公司技术体系。
比如技术栈该统一就统一,不然大量不同技术栈的存在,导致服务治理问题随着服务规模变大而变得愈加复杂。
搭建统一的服务治理平台,不然每个团队独立造轮子,在规模变大之后,将很难通过一种统一的方式做好稳定性,整个公司稳定性千差万别,不能为用户提供极佳的体验。
下沉基础设施并交给中间件团队,基础设施决定想象力,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团队,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得到保障,业务团队专注于业务建模和业务价值的交付即可。
第二步,尝试落地业务中台架构。
先画出业务中台的蓝图。让所有参与业务中台建设的架构师、产品、研发人员对中台的理想态建立共识。
尝试迁移及其通用性的业务到业务中台试点。比如阿里最先迁移的是用户账号业务,这些业务具有极强的通用性,很难因为前台业务有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将中台建设与前台需求之间划清界限,为自己业务建设赢得试错与迭代空间。
其他的通用业务,比如加解密、发送短信等基础能力也可以做试点迁移。
自下而上逐层建设业务中台。上层架构更靠近业务,变化的频次更高。而架构底层能力更加稳定,可以完全闭环在研发侧,当做好了抽象与建模之后,就可以在业务中台下建设相关的领域能力了。底层稳定之后,就可以逐步上上层业务演进,不断靠近业务,并沉淀前台业务的新需求到业务中台,形成产品与技术的互惠互利。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