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永和桥

安阳永和桥

共 127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2

历史沿革

北宋年间(960~1127),建造安阳永和桥。
明弘治六年(1493),重修。

建筑格局

安阳永和桥是一座三孔东西向青石结构的拱型桥。其建筑材料为青石、石料、石灰混合而成。桥东西长39.5米,南北宽6.8米,桥面孤长31.5米,桥高7.7米左右(上至桥面石下皮,下至发据地面上皮)。桥面系用青条石铺墁,为南北向横铺。桥两端自抱鼓石处向外逐渐展开。呈“八”字形平面。桥中间留下古代两道车辙痕迹,辙深为8厘米,宽13厘米,两辙相距1.27米左右。桥面两侧有青石栏杆和望柱相互连接,桥面坡度缓和。
安阳永和桥基筑在木柱上,在分水尖层下皮可以看见排列有序。粗细不均的木桩。桩上有0.3左右厚的垫层,垫层上为桥墩。桩长1.5至2米不等,桥墩前部尖锐,以利分水,墩石是用青条石南北顺砌而成。分水尖长2米至4米不等(尖至券脸石外皮)、宽3.7米左右(分水尖最宽外外皮至外皮)。桥墩南面发掘出的分水尖6层至7层不等,高2米至2.4米左右(不包括垫层和木桩)。北面发掘出的分水尖8至9层左右,高1.9米至2.4米不等(不包括垫层和木桩),左次孔和右次孔的左右两端桥墩呈八字形散开。分水尖最上层青石长2米至几十公分不等,宽20至70厘米不等,北面东孔分水尖最上一层青石有铁槽,起拉固作用。
安阳永和桥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安阳永和桥的中孔桥墩镌刻龙头、双爪抱火珠,呈镇桓河之势,其造型别具一格。边孔拱券石饰有盘虎、卧虎,形态逼真,花卉异草的图案亦很生动。桥面两侧各有十三块护栏板与十四根望柱相接,望柱顶端雕有仙桃和蹲狮,护栏石两端为圆型抱鼓石。

历史文化

永和集是北宋相州永和县县治所在,也是唐末、五代相州永定县县治所在,桥以县名。最早见于《旧五代史、梁太祖本记》:“魏军屯于内黄,丙辰、帝与接战,自内黄至永定桥”《河南通志》指出宋改永定县为永和县,故桥也易名。《嘉靖彰德府志》载明弘治六年重修。

文物价值

安阳永和桥的券排列方法多种多样,在古代石拱桥中,多用并列式组成,后常有纵联式和联锁式两种,安阳永和桥纵联式的砌筑方法,是中国古代桥梁砌筑方法中的一种形式。在饰面上,南北两面券脸石随拱券石孤度隐刻出凸起的装饰两边线条,并雕刻着较有艺术价值的浮雕品。

保护措施

1986年,安阳永和桥被河南省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安阳永和桥被公布为名单。

旅游信息

地址

安阳永和桥位于河南省永和乡永和集村西头。

交通

从安阳市的文化宫十字路口北面的公交站台,坐安阳至北郭,或者安阳至辛村的公交车,到永和村下车就可以了。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