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院

联合创作 · 2023-08-07 01:35

大云院,又名“大云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北耽车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三面环山,南临漳水,林木茂密,僻静幽深。寺院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五年,寺内建大佛殿。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北宋建隆年间,已有殿堂100余间。

文化

文化特点

大云院弥陀殿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保留了极为珍贵的五代建筑做法,此外,殿内还有国内唯一的,还留存在寺庙殿堂之上的五代壁画,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建筑特点

大云院座北向南,共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大佛殿为五代遗构。现存殿堂共计24间。

历史

建筑历史

天福五年(940)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寺内已有殿堂100余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五代广顺二年(952)刻造石香炉,置于大佛殿前。北宋乾德四年(966)造石经幢于前院,北宋成平二年(999)雕石罗汉1尊。北宋天禧四年(1020)刻制敕赐双凤山大云院石碑。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山门天王殿。明弘治四年(1491)十月重修三佛殿,改三间为五间,并加塑大佛3尊,菩萨2尊。清康熙、道光和民国年间重修寺院。1961年至196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拨款补修大佛殿屋顶,加固殿内梁架和外檐斗拱,重修东西禅堂12间,修筑东西围墙80米。

文物保护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天王殿

天王殿广深各三间,悬山式屋顶,四椽伏直通前后檐,用二柱,前后檐用大额枋,柱头科明次间补间科五踩斗拱双下昂。琉璃脊兽,布板瓦装修屋面,用猫头滴水,重层板瓦,脊筒两面捏烧仙人、走兽、假山等脊饰,造形独特。

大佛殿

大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伏对后乳伏,通檐用三柱,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与明次问补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转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圆柱方额,飞檐起翘,形制古朴,巍峨壮观。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殷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现出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大势至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拱眼壁和阐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绘11平方米。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香炉、宋代石经幢和石罗汉。

三佛殿

三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椽伏前后贯通,用二柱。柱头科三踩斗拱,单下昂,六分头耍头,明、次、稍间均施补间科,斗拱同柱头科,云形耍头,悬山式殿顶,为清代晚期的建筑风格。

七宝塔

在寺外左侧,还保存着五代后周时期所建的石塔1座,俗称“七宝塔”,青石雕造。高约6米,原为七层,现存五层。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层雕室装莲花、狮子,麒麟,飞马等。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层转角处雕绞龙柱,回旋盘绕。塔檐下飞凤、飞仙、共命乌等变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帐,正面券门上双龙戏珠,门侧侍立二天王,后面比丘半掩门,两次间二力士分立左右。第四层周匝垂帐,前后有假板门。第五层上覆大圆盖宝珠顶。此塔设计精巧,雕刻讲究,独具匠心。宝塔设计精巧,造型优美,雕刻讲究,颇有观赏价值。寺外悬崖峭壁上列20余孔窑洞,相传为唐将马三保屯兵。

推荐玩法

想要进入大云院内需要提前联系文管员,管理房就在新修的山门旁边,敲门就可以寻到两位负责看管的老人。寒暄之后他们便会拿着钥匙带游客进入寺院,且老伯会为游客一一介绍景点。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